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我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值此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的扶贫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更为突显。
但面对疫情冲击和“六稳”“六保”压力,我们的扶贫减贫目标并未改变。在今年3月举行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从数据看,尽管受疫情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的扶贫工作仍沿着预期目标继续推进。如,截至上月底,52个挂牌督战县2020年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95.68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16.2%;25个省份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934.41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07.52%;中西部22个省份共认定117574个扶贫产品,涉及1778个县和33976个供应商,已销售1715.18亿元……
脱贫攻坚之年的稳健表现,实际是近些年我国扶贫减贫工作的缩影。尤其是,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作为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后,推进力度前所未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深入人心,且成效显著。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这一脱贫成果,也为世界所瞩目。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就曾表示,中国的减贫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事业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快本国贫困人口的减少,是对世界减贫的最大贡献。而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也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如,产业扶贫方面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金融扶贫为贫困地区涉农企业上市开通绿色通道,生态扶贫则有特色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多种模式。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的精准扶贫经验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当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而当务之急,是要付出更大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收官之年这张答卷。
应该看到,剩下的脱贫任务看似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一方面,既要一手抓脱贫,还要一手防返贫致贫。如,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另一方面,今年不仅要克服疫情影响,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且收官在即,还要力避懈怠倾向和形式主义之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就明确提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仍有发生,个别地区“一发了之”“一分了之”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是冲刺阶段必须克服的困难。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凝心聚力、实干不怠,方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冲锋号已经吹响,让我们沿着既定目标勠力精进,圆满交出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