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冥王星"的天文學家:它已永遠死去,但我愛它

新華社

text

天文學家邁克爾·布朗資料圖。

(記者郭爽)邁克爾·布朗是個有點“招人恨”的天文學家。正是因為他和他發現的矮行星“厄裏斯”,導致冥王星慘遭降級,人們也因此稱布朗為“冥王星殺手”。“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功約見冥王星後,這個“不太冷的殺手”於15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冥王星最近大熱,但布朗強調說,“我愛冥王星,但它已永遠死去”。布朗期待“新視野”帶來的驚喜,但他認為,這一任務將標誌“一個時代的終結,因為類似這樣的探測,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不再發生”。

長途跋涉九年半,匆匆就為看一眼,如果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是不是說,太空探索的浪漫主義將會終結?布朗回答說,匆匆飛過這樣的橋段,今後基本不會再演繹,未來的太空探索應該會更著重於細節,比如在某個星球著陸等。

為了讓“新視野”約見冥王星,美國人沒少破費。官方公佈的數字是7.8億美元,但布朗認為,也許這一數字沒有包括發射成本以及其他維持運營所需的開銷,“我覺得,為這事可能已經支出了約十億美元,”而未來的太空探索,這麼多銀子可能會用於更有價值的任務。

但這不會是浪漫主義的終結。布朗說,“在我離開人世前,也許我也會讓妻子保留我的一點骨灰,在可能的時候送往更酷的星球,不過,不一定非要去厄裏斯星”。

為紀念冥王星發現者、美國天文學家克勞德·湯博,美國航天局在2006年向冥王星發射“新視野”號探測器時,特意讓其攜帶了湯博的1盎司(約28克)骨灰。“新視野”14日成功“赴約”,終其一生觀測卻始終沒能看清冥王星的湯博,最終成為離這顆星最近的人。

1965年,同樣是7月14日,“水手4號”探測器飛過火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近距離觀測另一星球。與50年後終於幫助人類看全太陽系原九大行星的“新視野”任務相比,哪個意義更為重大?

布朗沉思了一會兒回答說,50年前的“水手4號”並沒有讓人類看到太多,隨後不斷的探測,才讓人類得以大幅加深了對火星的認識;而冥王星太過遙遠,人類對這一星球的認識非常依賴此次觀測,因為人類探測器下一次到訪那麼遠的世界,還真是件沒影的事。

對於此次任務將帶來的驚喜,布朗興奮不已,連連說自己簡直無法去想像,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關於冥王星以及神秘壟伊伯帶的發現,將拓展人類對太陽系認知的邊界。

依據“新視野”的觀測,科學家測算出冥王星的大小,使其最終在尺寸上打敗布朗發現的厄裏斯星,成為太陽系邊緣壟伊伯帶已知的最大天體。“冥王星尺寸比之前認為的大了1%,我對它的感情也增加1%,”布朗說,“但事實上,星體的品質要比尺寸更重要”。

既然如此,“新視野”為什么不去看品質比冥王星大約高出30%的厄裏斯星?把後者視為自己孩子的布朗回答說,“冥王星是個理想觀測對象,而厄裏斯星的距離更遠,如果去那裏要再飛30年,太陽光會弱10倍,觀測難度會更大”。

不少“念舊情”的人開始替冥王星求情,希望可以恢復其原有身份。其中一個就是布朗10歲的女兒萊拉。布朗告訴記者,就在“新視野”14日飛過冥王星當晚舉行的科學論壇上,萊拉當眾跟擔任嘉賓的老爸“叫板”,建議將冥王星重新收編行星家族。

不過,如果個子大就能當行星,太陽系起碼還有一長串等著晉級的候選天體。人們對冥王星有太多複雜情感,但“它的確已經永遠死去,”布朗說,未來的人們一定無法理解,為何今天“殺死”一顆矮行星竟會如此困難,不過,人類的探索在始終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