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學校的學生在上早自修。亞太日報記者李豫川攝
【亞太日報訊】(記者李豫川)港澳地區的冬天姍姍來遲。在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採訪的兩天,氣候變化無常,時陰時雨,鄰海的潮濕讓身體凍得有些發抖,但我的心裏卻是暖暖的,被一群萌娃感動著。孩子們懂得,中央政府對澳門的大力支持使得澳門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而得益於澳門特區政府資助,他們可以接受15年免費教育,可以免費到內地、國外交流學習。
位於澳門關閘北路的菜農子弟學校建於1956年。菜農合群社在澳門經濟不景氣,廣大菜農生活貧苦,大量兒童失學的情況下建起了這所學校。從辦校初期只有兩個班,三名老師,92名學生,發展至今,菜農子弟學校已成為擁有高中、初中、小學及幼稚園“一條龍的學校,就讀學生達2000多人。
12月初的一天清晨,我們在薄霧中搭車來到菜農子弟學校。從繁華的市中心一路北行,車子駛入舊城區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門邊停下,這就是略顯擁擠、簡樸的菜農子弟學校。溫婉的張老師早已在門口迎接。
記者與子弟學校張老師在一起。
作為菜農子弟學校的畢業生,張老師在大學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學校在我的少年時代給了我溫暖和希望,人要懂感恩。張老師說道。談起馬上要見到的菜農子弟學校校長,張老師激動地告訴我,校長在澳門是出了名的愛國人士,其獨特的教學讓學生受益終生,許多畢業生每年都會自發回來看望他們愛戴的校長。
由於學校占地面積小,中學和小學共用教學樓但分屬不同樓層。教學樓二樓是菜農子弟學校老師的辦公室,就像公司的格子間,每個工位的面積非常小,過道狹窄地只能一人通行。在這間大平面的盡頭隔出一個小單間,這是王國英校長的辦公室,一張辦公桌、一臺電腦、一個書架。可以說,菜農子弟學校的“簡陋讓我心裏一顫。
當拄著拐杖的王國英校長出現時,我意識到這將是一次不尋常的採訪。因房間太小,我們的攝像機只能放在門口位置。
王國英校長思維敏捷、記憶力強,語言富有感染力。從菜農子弟學校的歷史背景、教學情況到未來設計……王國英滔滔不絕,期間溫文爾雅的他幾次流下眼淚。王國英的一片赤子之心讓我們為之感動。
王國英說,澳門回歸前,殖民地政府對澳門的教育基本是無所作為,除了僅有的幾所公立學校外,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很少。回首那段歲月,王國英形容是灰色的,上學對於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奢侈,即使像他這樣勤奮、刻苦的優等生也沒有獲得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別是2003年後,15年免費教育保障了澳門居民子弟的受教育權利,王國英感謝政府對私立學校特別是愛國團體學校的支持,對澳門在國際教育公平性排名中名列前茅感到非常自豪。
“愛國是採訪中王國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談起國家對澳門特區的支持,以及回歸前後澳門所經歷的社會巨變,他哽咽了。“一個人是否對自己的國家有認同、有愛是做人的根本,我愛國,我也希望並盡力要求我的學生這樣。,王國英幾十年如一日地用行動踐行自己的理念。
王國英介紹,回歸後澳門的愛國主義教育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了不同層次,內容更系統,更集中。王國英非常重視學生到中國內地的參觀和交流活動,並將此作為菜農子弟學校的一個傳統專案,如小學生到珠海參觀孫中山故居、初、高中學生到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等地進行國情考察,高中畢業生到北京參觀天安門升旗儀式。王國英感謝菜農子弟學校所有老師的付出,正是他們的努力和配合,在課堂內外的循循善誘,學校的孩子們對於國家和民族才有了強烈的認同和自豪感。
記者採訪子弟學校學生,他們均出生於1999年,被稱為回歸一代。
王國英說,澳門是一個社團社會,擁有5000多個註冊團體,其中90%以上均為愛國團體,繼承和發揚“愛國愛澳教育是其宗旨。2006年,澳門特區政府修訂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將“愛國愛澳、培養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確定為教育總目標。
對於未來,王國英坦言充滿希望和挑戰,希望在於回歸一代處於澳門最好的發展時期,挑戰在於在新時期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王國英希望澳門可以繼續成為“一國兩制的典範,“愛國愛澳紮根於民心。黑框眼鏡後,王國英深邃的眼神滿溢對澳門未來的責任。
子弟學校一年級小學生在上課。亞太日報記者李豫川攝
第二天,我回訪了頭一天認識的弟子學校學生,15歲的楊家怡。楊家怡活潑、天真,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穿著校服,紅撲撲的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楊家怡很有禮貌但又又不怯場。我們拍攝了她上課的畫面,還特意拍攝了教室裏的壁報,上面畫著北京天安門。
隨後在圖書館,我和楊家怡進行了交談。“感恩是楊家怡不時提到的詞。來自澳門基層家庭的楊家怡對於自己可以到英國劍橋交流學習、學吹昂貴的薩克斯風感到幸運。楊家怡說:“我珍惜現在的機會,珍惜這份禮物。政府的資助讓像楊家怡這樣的普通孩子可以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2013年6月,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發佈的調查顯示,“愛國愛澳、“一國兩制、“尊老、愛幼、感恩,居於澳門社會核心價值觀前三位。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而教育就似那支書寫的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確,教育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幸福、一個社會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