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基层卫生蝶变:根治“拖病捱病”助力分级诊疗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该卫生院医生介绍去年配备的DRX光成像系统,提高了当地村民患者的诊断率。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6月27日电 (张婧 杨艳敏)“小病拖,大病捱,病危再往医院抬。”这是农村人曾经的卫生健康真实写照,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境内的沙湾镇也不例外。当地84岁老人冉志强回忆说,“那时候交通闭塞,山高路远求医难,村民们一旦患病要么忍着、要么拖着,到卫生院看病的村民寥寥无几。”

冉志强口中所说的“卫生院”,是建院于1954年的沙湾镇中心卫生院。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访沙湾镇听闻,该院当时仅有两排看诊的砖瓦房,四五个大夫,屋舍中能看到的医疗设备除了听诊器、血压计,就是针灸针,还有部分中草药剂。

沙湾镇距县城60公里,所属地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交会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当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山区缺医少药,一直以来,民众看病就医是个难题。

“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有限,需就诊的村民都会乘坐2个多小时大巴车去县级医院,多时当天不能返回,就夜宿宕昌县,费时不说,还要搭上额外的金钱支出。”沙湾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石卫国介绍说,当地因病致贫的村民不在少数。

图为杨爱霞如今工作的药房环境,中西药和针剂贮藏分离。 张婧 摄

后来,随着国家、省级、市级层面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的投入,沙湾镇中心卫生院也在不断扩大建院规模、购置先进医疗设备、引进人才储备。直到2017年,具备20年临床经验的石卫国从相邻乡镇调至沙湾镇,并任院长一职,该院发生了大变样。

彼时,在患者就医问题上,国内普遍存在“大医院吃不了,基层院吃不饱”的问题。石卫国分析说,这是受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及服务能力限制,患者择医观念等因素影响所致。于是,他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带领团队逐一突破,助力分级诊疗服务的健康发展。

“依据员工资历和绩效考核,调整薪资待遇标准,不仅留住原有职工,还吸引外地医疗人才;组织卫生院员工培训学习,能诊治的农村常见病、慢性病越来越多。”石卫国说,队伍壮大了,业务水平提升了,加之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卫生院购入的先进设备自然也多了起来。

石卫国举例说,3年前,卫生院放射科仅有一台200毫安X光机,只能开展四肢正侧位拍片、头颅正侧位片、上消化道造影,可自从2019年购进了DRX光成像系统后,不仅出片快,还可以高清拍片,增加辨识度,精准诊断,使临床医师避免了误诊,当地村民的择医观念也有所转变,就诊率比以前提高了45%。

近年来,该院还致力于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缩短就医程序、改善医护服务质量等工作,改造供暖,安装空气能热泵,保证病房室内冬季温度达到20℃,安装中心供氧、呼叫器、电梯,改建护士站、候诊大厅、无障碍水冲式厕所,院内建造凉亭、健身器材、篮球场,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便捷、花园式的就医环境。

而今,5层楼标准化建设的卫生院综合楼矗立在该镇中心位置,不仅医疗设施齐全,还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陆续有村民前来挂号问诊,就诊人员井然有序,这里已然成为一所集医疗、国道“212”救护、公共卫生服务于一体的一级甲等医院,负责本辖区及周边县区6万余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需求。

该院工作已有4年时间的药房护士杨爱霞说,她的工作环境从原来40平米扩大到100平米,现在中西药,以及针剂都做到了分门别类贮藏,期间,她还经常参加市级医疗质量管理技能培训,不仅掌握了很多药品管理知识,还增强了职业责任心,工作开展也更加得心应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