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工作人員在故宮午門外對等待參觀“石渠寶笈特展”的觀眾進行疏導。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編者按】為趕上《清明上河圖》最後一天的展出,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觀眾在故宮武英殿外排隊至淩晨1:30,才得以全部進入大殿院內。接受了10萬餘粉絲“注目禮”的《清明上河圖》日前終於完美謝幕,正式回庫房“休息”,萬眾矚目的石渠寶笈特展也將開始進行第二期布展。
《紐約時報》中文網日前發文稱,從9月初故宮博物院開始舉辦這場慶祝成立90周年的展覽時起,人們就等待長達十個小時觀看張擇端的這幅長17英尺(約5.28米)的繪畫傑作。這幅絹本設色畫軸複雜精細,生動描繪了北宋都城開封的生活。它是故宮博物院眾多藏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僅公開展示過幾次,最近一次在北京展出是2005年該博物院成立80周年之時。
吸引10萬餘粉絲“故宮跑”
人們對這件作品產生狂熱興趣之時,正是中國政府部門協力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興趣之際。後者的目的在於突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新聞和社交媒體紛紛報導人們爭相排隊參觀的事,特別是在觀眾從午門狂奔至展廳的照片在網上傳開之後(中國媒體很快稱之為“故宮跑”)。
“這幅畫被炒得很熱,所以我決定早點過來,親眼看看,”25歲的杰圭琳·張(Jacqueline Zhang)說。她在北京的一家銀行工作,為了能排在隊伍前面,她早上5點就來了。她補充說:“這表明,中國人多麼容易激動。”
要是沒文化,你就只是個土豪
這幅畫軸過去展覽時也吸引了很多觀眾,但是如今的狂熱是因為中國人越來越想有文化或者顯得有文化。
“人們有錢有地位了,就想向別人表明自己懂文化,”中國書畫家陳一墨說。“中國人十分尊重文化。不管你多有錢,要是沒文化,你就只是個土豪。”
不過,民眾對文化越來越多的重視部分源於政府的努力。近些年,中國教育部進行了一些改革,包括修改中小學課本,增加國學比例,並且減少英語在高考中的比重,增強中文的地位。
中國政府推廣中文的決心已經發展到國外,其中一個例證就是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上周宣佈的“百萬強”計劃,該計劃爭取到2020年有100萬名美國學生學習中文。
在去年的一次講話中,習近平稱,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著名古董收藏家、中國中央電視台幾個熱門古董節目的前主持人馬未都說:“如今,民眾和政府對文化的討論多了很多,所以成了一種社會潮流”。
《清明上河圖》局部
“但是我覺得,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非常淺層次的興趣。很多人想看《清明上河圖》是因為它很出名,而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對藝術感興趣。這源自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有些專家說,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迷戀還有一個因素:他們意識到,很多文物能在市場上賣到數百萬元。
中國藝術學者姜菲德(Freda Murck)在故宮工作了九年。她說,“以文化遺產為豪是個重要因素,但另一個因素是人們對中國傳統繪畫金錢價值的強烈興趣。現在中國朋友跟我聊天時,經常問我,‘這個要是拍賣的話能賣多少錢?’”
姜菲德說,但是大部分人不敢詢問《清明上河圖》的估價,因為它是國家寶物,“極少展示,很神秘,卻得到廣泛傳播”。
“它像iPhone全景照片”
故宮博物院的官員們估計,每天觀看展覽的遊客有大約3000人,與每天穿過這個龐大建築群的數萬遊客相比,這是個小數目。但是,博物院在一項聲明中說,參觀隊伍移動得很慢,“因為展廳的觀眾走得太慢”。
“《清明上河圖》到底為什麼這麼出名呢?”40歲的奧德莉·曹(Audrey Cao)問道。她獨自排隊,因為她來晚了,沒趕上朋友們。
“因為它展示了宋朝時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那可是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站在她前面的尹毅說。61歲的尹毅是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藝術品科研中心的前主任。
“哦,就是說,它像iPhone全景照片!”曹女士驚呼道。
觀眾只有幾分鐘時間觀看畫軸。故宮的工作人員不斷用嚴厲的語氣催促觀眾往前走,但是幾乎所有人看完展覽都興高采烈。
當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的尹毅最終來到那幅畫軸前時,故宮已經關門,太陽已經下山。他也只有幾分鐘時間觀看,之後他留下來觀看展覽中的書法作品。他曾在網上和書上無數次注視《清明上河圖》的複製品,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真作。當被問及它是否值得近九小時的等待時,他溫和而堅定地回答說,“值得。完全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