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7日電題:開放包容的新絲綢之路通往互利共贏
新華社記者潘瑩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對2000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沿線居民而言,這是一條既交換“蘋果”又交換“思想”的互利共贏之路。
如今,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開放包容的新絲綢之路能更好推動沿線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促進不同種族、信仰、文化之間和諧相處,給沿線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好處。這一點近日獲得諸多中外專家和學者的高度認可和肯定。
26日至27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研討會在烏魯木齊舉行。來自中國、俄羅斯、印度等20餘個國家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就“絲綢之路:過去、現在和未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兩大議題,展開熱議。
吉爾吉斯斯坦戰略研究所所長塔蘭特·蘇爾丹諾夫說,中吉關係具有堅實的基礎,有上千年的歷史。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在吉爾吉斯斯坦得到積極回應。我相信,吉爾吉斯斯坦將會為發展該提議貢獻自己的力量,調動地區資源,致力於保障地區居民體面的生活,提高他們的福祉。
《白俄羅斯思想庫》雜誌主編瓦季姆·基金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合作的倡議和發展的概念。一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繼承著古絲綢之路開放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它也借鑒了亞洲國家開放的區域主義經驗。這些使之充滿吸引力。
瓦季姆·基金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並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在已有合作的基礎上形成,同時又是對已有合作的延續。中國和歐亞經濟同盟的代表們可以將這兩個項目進行對比,並將它們放在一起,那麼就會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曾任埃及駐華大使的穆罕默德·賈拉爾說,中國對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經濟發展貢獻巨大,同時中國也得到了工業發展所必需的石油、天然氣和自然資源,並從中東和非洲的廣大市場受益。所有這些都建立在共同利益和互惠互利的原則上,是一種雙贏的關係。
穆罕默德·賈拉爾說,中國傳統上不是殖民國家,如果以歷史預測未來,中國未來也不會是殖民勢力。中國過去熱衷貿易而非擴張,將來也會繼續通過對話、貿易和投資建立世界文明,鞏固全球化,並通過軟實力而非硬實力構建和諧世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是中國與世界,尤其是與中東國家,建立和平互惠關係的偉大創新。
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表明,過去十年,中國與經濟帶沿線國家貿易額年均增長21%,高於同期中國外貿總體增速6個百分點,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9%提高到14%。
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古老的絲綢之路如今重新煥發新的生機活力。2013年,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陸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貿易總額達6000多億美元,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的15%左右。
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