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撬动更多资金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亚太日报

text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对‘一带一路’加大资金支持,增加合计7800亿元的资金规模,这是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根据发展需求扩大的实际情况,对资金规模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文认为,这一务实的方式进一步印证了“一带一路”不只是一个宏大的设想和倡议,而是实实在在举措。“我们拿出真金白银在与大家合作,这代表了中国的决心和勇气,更反映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底气’,以及未来与各国合作的诚意。”王文认为,这7800亿元不是援助也不是无息贷款,而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子基金”,将撬动更多资金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杠杆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金融理应先行。”王文表示,金融在其中起到了“血液”的作用,没有金融,“一带一路”难以成功。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资金需要,才能推动项目的落地。

“相比于其他‘四通’,金融要补的课最多。”王文表示,“未来最关键的是,提高人民币使用的普及率和加强相关投融资的机制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且差异较大,涉及数十种货币,一些国家在金融系统化和制度化方面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其中不少严重依赖外币。在这些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一的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实现资金融通并非易事。

王文认为,目前来看,沿线的大量投资和贸易若都使用外币,在汇率剧烈波动时,可能会导致较大风险,一旦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会对沿线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冲击。如果使用人民币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有效降低货币的错配风险。一旦各国在经常项目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竞争力。

对于“一带一路”的资金融通来说,建立一个完善的货币稳定市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各方面合作的基础,大量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和贸易流动,需要建立发达的投融资体系,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供应。

王文认为,在当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人民币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境外来看,人民币资金存量大但交易便利化程度不够高,境外流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也显得不足。

此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产品基础上,这仍然是当前离岸市场的短板。“因此,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方面还需努力,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及投融资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文说。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