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法國“小老闆们”

text

【亞太日報訊】在國外工作時想念家鄉並不罕見,但當傑羅姆•斯皮策(JérômeSpitzer)開始想念他小時候在巴黎鍾愛的那種經典小館菜肴時,他頂住了誘惑,沒有登上下一班飛往戴高樂機場的航班,而是行動了起來。

據《金融時報》消息,18個月前,這位25歲的年輕人來到香港為一家西班牙進口商工作,他發現一位與他志趣相投的法國同胞。二人不懼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影響,在香港華麗耀眼的娛樂區中環地區的街道上,尋找適合開設傳統法式小館的小店面。

結果是Pastis在2009年開門迎賓。

5年後,他們已在香港島上擁了有6家門店,每家都透露出獨特的法國小館風格。步入Saint-Germain,仿佛置身於巴黎左岸一個優雅的咖啡館,而西營盤高街地區的Metropolitain則煥發出一種蒙馬特藝術氣息。

如今,斯皮策在回想他從商的決定時,把它稱為“一種非常利己的舉動,既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法國人群體。

長期以來,很多法國銀行家和土木工程師不斷來到香港,但斯皮策是最近幾年在香港新出現的一類典型法國人:小企業主。

5年前,中小型企業占香港法國工商總會註冊企業總數的40%左右:如今這一比例已升至50%。

法國工商總會執行董事奧裏亞納•舍南(OrianneChenain)表示:“在港法國企業確實為香港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做出了廣泛貢獻。在香港的法國人在零售、建築和餐飲等各行各業開辦了企業。

推動這一趨勢的因素很多:據認為香港具備比法國更明顯的經商便利性,同時法國產品吸引著香港本地人和外籍人士以及不斷壯大的法國人群體,這些促進了對法國國產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去年,在法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註冊的法國公民超過了1.11萬,幾乎是2007年(6236人)的兩倍,這得益於法國人希望在本國以外尋找機會。然而,官員們估計,實際數字要高的多,大約為1.7萬人。

法國創業者認為,香港官僚作風相對較少且創業成本較低,因而在香港創業要比在法國容易。舍南表示:“法國創業者認為,法國的法律環境限制更多。

斯皮策估計,如果他在法國開一家類似的小餐館,成本將是香港的兩到三倍。

“香港讓我們有了創業的意願,還賦予了我們創建自己公司的想法,他表示,“當我們初到香港時,我們沒有料到事情會進展這麼快。

他指出,香港的租金較高,但較低的稅率以及較長的營業時間,都降低了經商成本。

法國人安東尼•倫德爾(AnthonyRendall)原來的工作是為法國出版社Gallimard撰寫旅行指南,如今他開設了一家公司,為香港市場進口法國紅酒。他表示,註冊企業所需時間和填表申請工作比法國要少得多。

“我用兩天不到的時間花150港元(合12英鎊)就擁有了一家有限公司、一個銀行帳戶,可以開業了,他表示,“從第一天起,一切都是如此簡單。

香港華人和來自中國內地的遊客將法國生活方式視為風尚的典範,這是法國消費和休閒企業在香港不斷增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倫德爾在香港長大,對香港有著很深的感情,他發現香港在品質上乘的平價法國紅酒銷售市場存在一個空白。

“多數高檔紅酒價格非常昂貴,而市場上中檔紅酒非常少,多數是新世界葡萄酒(NewWorld,指除歐洲以外產區的葡萄酒),他表示,“如果你想買一些不錯的紅酒,價格在300港元,而在法國,價格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

今年5月,他與身為酒評家的姐姐開了這家公司,還開始在一艘傳統的仿古船上開設品酒會,這種出遊方式在香港外籍人士中一直很受歡迎。

他表示:“仿古船是香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法國的部分生活方式正在消失。

在他兒時的回憶中,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學校幾乎空無一人,這與現在形成對比,他認為,這個不斷壯大的群體正鼓勵更多人追隨他們的步伐。

阿爾諾•卡斯特爾(ArnaultCastel)擁有幾家門店,銷售包括法國時裝品牌Carven和Kenzo在內的品牌,他表示,他“很高興成為了老一套模式的犧牲品。

卡斯特爾之前是一位銀行人士,1996年移居香港,他注意到,儘管香港的豪華商廈拔地而起,但缺少歐洲風格的精品店。他表示:“實際上我沒有什麼計畫(但)在這裏創業確實非常容易,初始投資非常低。

他經營的連鎖店名為Kapok,創建於2006年,瞄準香港那些年輕富有且關注格調的人群。如今,他在新加坡、東京和臺北等地開設了13家店面,其中有一半位於香港。

設計師服裝以及新奇古怪的珠寶特別受日本遊客的歡迎,而且越來越受到來香港掃貨的中國內地遊客的歡迎。

“我們關注的是非常小、非常新的品牌,卡斯特爾表示,“人們在尋找一些有點不同的東西。

對於被法國生活吸引、憧憬法國的新一代亞洲人而言,與眾不同通常意味著尋求一抹法國風格。“這些在香港的外籍群體正成為輿論領袖,倫德爾表示,“各行各業的人們來到香港,我們實現了文化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