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貝娜遺體被拍引發媒體道德討論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1月16日下午,青年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病逝。在姚貝娜停止呼吸之後,《深圳晚報》三名記者偽裝成主治姚曉明醫生的助手進入太平間內拍攝,隨後被姚貝娜家人發現,華誼方面要求記者刪除了拍到的照片。

18日淩晨,《深圳晚報》就偷拍姚貝娜遺體及成立基金組織發表致歉聲明,稱偷拍記者當即刪除了所有照片,此舉獲得姚父諒解。

人民日報:不是任何事都能借新聞名義

對此,人民日報在評論中寫道,作為“船頭的瞭望者,新聞記者肩負著特殊的社會責任。但記者在做出職業行為的每一瞬間,同樣必須嚴守法律法規,遵從公序良俗。即便面對的是公眾人物,也需要堅守底線,在滿足公眾知情權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權衡取捨。因為,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夠以新聞的名義,去尋找到“合法性。能不能守住職業底線,能不能秉持最小傷害原則,不僅檢驗著專業能力,也衡量著職業操守。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著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的這句話,是無數新聞記者心中的座右銘。但如果“拍得好要以傷害為代價,那我們寧可站得遠一點。

作為一個媒體人,處身當前的中國,既幸運又艱難。這個充滿活力的轉型社會,有著最豐厚的新聞土壤,也有著最激烈的新聞競爭。正因此,尤需要媒體人不唯眼球是取、不唯點擊是崇,有更多“建設姿態、更多“責任意識,方能更好推動社會前行。以姚貝娜為例,與其無所不用其極去偷拍手術,不如關注她捐贈眼角膜,呼喚帶動更多善行。

港媒:媒體的價值和空間在哪裡?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8日報道稱,姚貝娜捐獻的角膜讓兩個人重見光明。官方媒體和地方報紙對姚貝娜捐獻角膜的決定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導。但有關深圳一家報紙的三名記者假扮成醫務人員進入停放姚貝娜遺體的太平間的指控,給這種情感蒙上了陰影。這一指控引發了有關媒體道德的討論。

香港《太陽報》18日發表文章稱,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英年早逝,令人心生哀戚之外,還令人意外。頭一件事是深圳某報記者喬裝醫護人員,進入醫院太平間偷拍姚貝娜遺體,招致家人譴責,這在意料之中。

另一件事,是網上一篇題為《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的文章引起的喧囂。其中寫道,“姚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擠滿了記者,他們在等,等她死,“新聞記者可不就是禿鷲麼?一隻只盯著普羅大眾苦難的、歡樂的、生老病死的掠食者。在新聞成為商品的時代,素材、故事是記者的追求,一顆有關懷的心卻被流放了。

這篇網文的作者自稱是正在“學習新聞專業的學生,從如上的描寫中不難看出,他的新聞專業知識學習還有欠缺。醫生和消防員整裝待命,難道是希望病人愈多愈好、火災時時發生嗎?病房外等待的記者在第一時間搶到新聞告知讀者,不正是他們的職責嗎?

議論應不止於此。這種思考,還引出了一個困惑內地媒體人的問題,即媒體的價值和空間在哪裡?尤其是後者,記者在報導姚貝娜去世過程中顯露出的“專業精神,為什麼很少在其他報導中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