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新社17日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正式公布欧盟“绿色数字证书”(即“疫苗护照”)提案,旨在促进欧盟内部成员国人员疫情期间自由且安全地流动。但是在疫苗认证方面,“绿色数字证书”只认可辉瑞、莫德纳、阿斯利康和强生4款新冠疫苗,这意味着中俄两国的疫苗暂时未被纳入欧盟“绿色数字证书”许可范围。
中国疫苗缘何未获欧盟“绿色数字证书”认可
首先,政治原因,即中美对立导致西方世界对中国疫苗存在主观偏见上的不信任。特朗普政府因疫情应对不利,只得向中国泼脏水转移国内矛盾,过去一年间中美对立情绪加之各种媒体政客不断抹黑,导致西方国家在疫情方面普遍对中国存在主观偏见和不信任感,这种情绪深刻影响了欧洲政客。
其次,疫苗分配和产能原因。欧洲大国本身疫苗产能不足,加之德法等国大量囤积疫苗,导致无法满足欧洲其他国家疫苗接种需求,以至于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转而求助中俄。而面对中国疫苗,欧盟又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对匈塞等国接种中国疫苗的行为默许,因为自身产能确实无法满足需求,中国疫苗正好解了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行为会弱化德法在欧盟的领导力,该心态可类比于去年疫情初期欧洲口罩和医疗器材短缺,中方主动向意大利和塞尔维亚等欧洲国家提供抗疫物资却引发欧洲政客舆论大肆攻击,因为德法本来便将抗疫物资分配当作一个巩固其欧盟领导力的机会。
最后,欧盟“疫苗护照”是一项地区政策而非国际政策。应清醒认识到,欧盟推行所谓“疫苗护照”的目的并不是加速欧洲大门对全世界敞开,而是旨在恢复欧洲申根国内部人员自由流动。所以,可以将之视为一项地区政策,而非国际政策。而其第一波认可的四种疫苗只包含英美疫苗,也有一部分战略考量在其中——即恢复大西洋联盟内部人员流动。
全球疫苗互认问题的复杂性
随着人们对新冠疫情的研究和熟悉程度加深,疫苗接种工作在各主要国家都已开始进行。那么,全球疫苗互认这个涉及后疫情时代全球秩序恢复的最关键问题自然成为讨论焦点。但笔者认为,短期世界范围内可能无法采用类似“疫苗护照”的方式解决后疫情时代全球人口自由流动恢复的问题,全球疫苗互认可能需要很长时间。除了世卫组织有专家认为“疫苗护照”可能导致地域歧视、加剧不平等现象等社会原因外,疫情本身的客观原因也有三条:
一是,各国当前所面临的疫情灾害状况差异很大。在相当多基建欠缺的发展中国家,新冠疫情的检测和统计手段都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测算真实的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数。这导致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疫情数据仅仅是账面数据,真实情况仍是一个黑洞,因此即使某些发达国家已完成半数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种,也不可能实现短期内全球范围的边境开放。
二是,各国接种疫苗的进度差别很大。当前疫苗本身处于产能严重不足阶段,所以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很多发达经济体抢先囤积疫苗,导致发展中国家“一苗难求”。这种疫苗接种进度的差距导致“疫苗先发国”群体与“疫苗后发国”群体短期内不可能达成大范围的疫苗护照互认。
三是,全球范围内随气候变化导致的病毒可能回潮时间差异极大。新冠病毒喜寒,所以冬季可能面临疫情回潮,然而由于南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差异,导致新冠病毒在不同国家可能的回潮时间也大相径庭,所以难以统一标准。
中欧疫苗互认是必由之路
根据上文所述,新冠疫苗接种的终极目标应是“全球疫苗互认”,但过程很可能一波三折。笔者认为,全球疫苗互认可能将分为三个阶段:短期是“疫苗区域互认”,可能会以欧洲、北美和东亚为三大核心区;中期是“疫苗跨区域互认”,即通过某种大型国际多边活动将多种疫苗纳入国际标准,形成跨区域国家间的疫苗互信体系;长期是“疫苗全球互认”,最后阶段形成的前提是疫苗产能过剩,且G20主要经济体国内已大范围接种疫苗,全球治理有余力在世卫组织的组织协助下将疫苗普及到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中国疫苗被国际承认只是时间的问题
首先,由于中国内部疫情控制得当,且疫苗研发和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所以目前已率先输出大量疫苗援助其他国家,中国疫苗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非常受欢迎。
其次,中国和欧盟都已加入“2019冠状病毒疫苗实施计划(COVAX)”,该计划旨在向192个加盟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剂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疫苗。可以断言,中国疫苗被世卫组织官方承认并辐射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3月1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将给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者提供从中国采购的疫苗。这意味着中国疫苗已有国际奥委会背书的标准认可,非常有利于后续的世界范围普及。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