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由左至右為日本外務相岸田文雄、美國國務卿克里和韓國外交部長官尹炳世。 圖/韓聯社
文| 亞太日報特约記者 杜白羽
美國、日本和韓國三國外長18日在紐約舉行會談,商討包括限制朝鮮核開發資金收入來源在內的進一步對朝單獨制裁,三方就加速推進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實施新的制裁決議達成一致。
制裁一輪比一輪狠,朝鮮一次比一次倔。朝核問題陷入“核試—制裁—再核試—再制裁”的惡性循環,制裁真的是解決朝核問題的出路嗎?
“戰略忍耐”難有成效
奧巴馬執政八年中,對朝鮮實行“戰略忍耐”的不作為策略。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李彬指出,奧巴馬其實是為了其政績,是想把有限的外交資源用在其他更容易取得成效的地方。這實際上給了朝鮮八年時間發展核武,奧巴馬對朝政策消極又頑固,讓朝鮮在擁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對朝“戰略忍耐”政策本身也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韓國主要英文媒體《韓國時報》9月12日刊登華盛頓東亞觀察家斯蒂芬•科斯特洛題為“美國轉身亞太再思考”的文章。文章提出,許多人忽視了奧巴馬政府轉向亞太和美國朝鮮半島政策的關聯度。正是想要通過“轉身亞太”來全力盯防中國,美國故意忽視和放慢了以外交等手段解決朝核問題的步伐。這一政策就是在利用朝核問題的“僵局”和“危險性”,將日、韓等美國盟友牢牢地栓系在美國一邊。
美國總統奧巴馬。 圖/路透社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撰文指出,奧巴馬政府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貌似獲得了重大進展,東亞地區對美國的安全依賴增強,美日韓同盟框架內對朝協調與合作深化。但代價卻是整個東北亞地區都在被迫面臨朝鮮半島發生軍事衝突、甚至爆發核衝突的慘烈風險。管控朝核危機和防止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災難性後果,需要包括美國以及東亞各主要國家的共同行動。
談朝鮮,必須從朝鮮的角度理解
對於奧巴馬政府的對朝政策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自己不作為,二是盲目指責中國。這一政策自私且不切實際。
朝鮮方面也存在嚴重的認知錯位。在參加六方會談之初,朝鮮寄希望於同美國簽訂“和平協定”,以去核換取安全保障和發展空間,但發現美國本無意和朝鮮談判。分析認為,朝鮮高估了自己的國際地位,以為自己有中美建交前中國之於美國的戰略重要性。但在美國的全球日程裡,朝鮮問題實則進不了前五,甚至前十。
中國堅決反對朝鮮核試驗,朝鮮卻一意孤行不聽勸。朝鮮想當然地認為,中國不應該反對朝鮮核試驗。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鄭繼永指出:“朝鮮式思維甚至認為,是他們直面美國的壓力,在給中國‘幫忙’。”
談朝鮮,首先要了解朝鮮人的思維方式。朝鮮人信仰金日成提出的“主體思想”,簡單說來是政治上自主,經濟上自足,國防上自衛。朝鮮人說的精神力量,就是全靠自己。朝鮮批評韓國對美國“事大主義”,是“走狗傀儡”,同時將自己的“為所欲為”看成是獨立自主。
9月9日,韓國首爾火車站內的民眾觀看韓國媒體的緊急報道。據朝中社報道,朝鮮當天成功進行核彈頭爆炸試驗。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金正日提出的先軍政治,是一切工作都圍繞軍隊展開,有限的資源要首先用來保證軍隊。朝鮮人從小就被教育“可以沒有糖豆,但不能沒有子彈”。
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動不動就在朝核問題上指責中國,只能說明美國既不懂中國,也不懂朝鮮,或故意而為之。朝核問題終究是朝美之間的問題,在雙方都無沒有誠意坐下來談判的情況下,中國能做的斡旋空間相當有限。
“制裁”和“對話”必須雙管齊下
朱鋒在《朝核危機將會撕裂東亞嗎?》一文中指出,沒有“制裁”與“對話”的雙管齊下,美韓日同盟事實上既無法遏制朝核危機的升級,也增加了未來半島地區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從2013年2月朝鮮第三次核試驗以來,中國對朝政策作出了積極調整。中國支持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770號決議,中國堅定履行了對朝制裁的國際責任。即便是整天拿着“放大鏡”觀察中朝經貿關係的美國智庫,也認為中朝貿易出現了實質性的萎縮。
朝中社9月6日提供的照片顯示,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中)日前指導朝鮮人民軍進行彈道火箭發射訓練。新華社/朝中社
朱鋒認為,當下是重塑制裁和威懾,同時對朝採取“務實接觸”的時候了。“務實接觸”不是無原則的妥協,而是要告訴朝鮮政權,朝核危機“軟着陸”的“機會之窗”並沒有完全關閉!這其中,中美韓關鍵的三國對朝外交需要有協調和合作。
當今世界,任何一個熱點問題都不可能僅僅通過施壓或制裁得到根本解決,軍事手段更不可取,只會帶來比問題本身更嚴重的後果。一直以來,中國在半島核問題上所作的建設性努力有目共睹。中方在朝鮮第四次核試驗後,就提出實現半島無核化與半島停和機制轉換並行推進的談判思路。這一思路旨在平衡解決各方主要關切,明確對話談判要達到的目標,儘快找到複談的突破口。而這仍是破解當前半島核問題困局的關鍵。
責任編輯:李夢歌
作者簡介:
杜白羽,新華社(國際)地區報道中心記者、編輯。新華社前駐平壤分社記者,著有《我的平壤故事》、《朝鮮印象》。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訪問學者。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