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休眠”制度,给企业更多生机

新京报网

text

优化营商环境,深圳又有新动作。8月20日,深圳发布《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针对不少企业在疫情期间短期内面临经营困难需要暂停歇业的问题,深圳将在全国率先试行企业“休眠”制度。

所谓让企业“休眠”,是指深圳将允许商事主体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申请“休眠”,“休眠”期间不按自行停业处理,不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无法联系而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休眠”期满前可以自主申请恢复正常经营状态。休眠期内除不从事经营活动外,企业仍然具备商事主体的其他合法权益。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是经济循环系统中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打通经济内循环的关键所在。企业不仅意味着组成经济总量和增速,更直接关系着就业机会。而中央再三强调的“六稳”,是以稳就业为首,而“六保”首要的也是保就业。没有就业,就谈不上民生,其他的“稳”和“保”就失去了抓手和意义。保住一个企业,就意味着保住一批就业岗位。深圳这次给予难关中的企业“休眠”的选择,不仅是让企业在应对巨大生存压力时,拥有了很可能是“起死回生”的喘息之机,也直接意味着企业背后的千千万万个岗位有了更多的转圜余地。

当今年上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袭来,对经济的冲击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几乎所有经营活动都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在此期间企业面对的成本压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社保、纳税、房租、贷款……这些都构成了悬在企业生死线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虽然疫情冲击广泛,但对市场主体的冲击程度却各有不同。比如对于旅游行业、电影行业等来说,过去这半年遭遇的是生存还是毁灭的极限考验。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疫情席卷之下,需要挑战的是极限式地降低成本,建立内部共识,与员工达成命运共同体,协同员工一起共渡难关。这种从未有过的生存困境,需要的是从未有过的政策创新应对。深圳此次发布包括试行企业“休眠”制度在内的商事制度改革系列更新配套措施,就为中小企业过冬提供了一个“极限选择”。

而在后疫情时期,企业可能面临合同违约、投资并购、对外贸易、经营违规和纠纷案件等,这些同样都与商事制度的设计息息相关。如何根据疫情的特殊情况,为企业留出更多的腾挪空间、减少不必要的门槛限制,已经成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当务之急。

作为改革开放的领跑城市和珠三角重镇,深圳所面对的一定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前沿和紧迫问题,而其在商事制度改革、如何急企业之所急上的创新探索,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也曾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从近期最高法重新定调民间贷款利率、帮助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回溯,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惠企的政策措施,其力度与密度都前所未有。但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本地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促进纾困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政策直达市场主体,谨防政策效应跑冒滴漏,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020已经行至过半,面对内外形势依然存在的极大不确定性,惟有更加有的放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向改革要红利,才可能更好实现“六稳”“六保”,顺利度过难关,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此而言,类似深圳率先试行企业“休眠”制度这样颇具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