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千年潮未落 風起再揚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省區期待新作為

text

新華社海口7月2日電

述評:千年潮未落

風起再揚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省區期待新作為

新華社記者

一邊是斑駁的石板路和依然聳立的六勝塔,另一邊是現代化忙碌繁榮的港口。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泉州港新老兩個碼頭在歷史和現代的靜與動中呼應、交融。

這個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港口曾見證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如今,它開通了30多條外貿港口,與2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海外往來,依然雄姿英發。

在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類記憶中,千年前的盛景依稀可辨。而隨著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偉大構想,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線”的牽引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珍珠”重新煥發光彩,各省區期待乘著改革和開放的風潮再次揚帆。

(小標題)南音繞梁、濤聲依舊——文化遺跡的輝煌不曾磨滅,更成為“走出去”的契機

舞臺上,一位老人伴著噥噥南音,輕撥銀弦,琴聲瑟瑟,如泣如慕。舞台下,一群老人搖著蒲扇,呷咂著鐵觀音,隨著這一曲南音經典唱段《陳三五娘》輕輕點頭。

這一幕,在福建泉州文廟廣場的小茶館內夜夜上演。南音,隨著數千年的歷史流變和發揚傳承,仍然是閩南人的精神寄託。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晉唐、兩宋時期,幾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將中原音樂文化帶到閩南地區。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盛行,南音也隨著華僑華人的足跡流傳到東南亞,遠達歐美。南音至今在兩岸、香港及海外仍有流傳,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海外,‘南音’就是最親切的字眼,聽到南音就會找到家鄉人。”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夏永西說。

歷史的符號,不光在人的心中留下烙印,更成為當代人“走出去”的契機。一批中國文化精品如粵劇、手工藝品、民樂等成功打入東南亞文化市場,受到當地觀眾青睞。而最具中國文化風味的陶瓷,仍然暢銷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地。

在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泉州德化,陶瓷業蓬勃發展。這裡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從宋代開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銷東南亞、中東地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產品。今天的德化仍然是中國重要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陶瓷產品遠銷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上絲綢之路曾讓中國陶瓷走向世界,輝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遺址上,我們當地的企業家更是要找準國際市場需求,讓更多今日的陶瓷也走向國際市場。”福建泉州順美集團公司總經理鄭鵬飛說。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文化引領經貿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省市的共識。依託當地獨特的經貿、港口和人文優勢,泉州正在打造“海絲”先行區。這個市將推出一系列措施促進地區間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加開放的雙向投資服務機制,並推動政府服務環境的國際化,讓通關模式更加便利,在涉外金融領域先行先試,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同時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者平等準入的措施。

(小標題)鄉音難改、新根發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拓寬中華文化的廣度和維度

已過“而立之年”的林明慈放棄了在印尼做會計的豐厚薪水,來到廣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攻讀華文教育專業。作為第二代華僑,在來廣州讀書前她從未登上過中國的土地。

在林明慈看來,對於華文教育的熱情來源於當地華文師資的匱乏,以及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隨著經濟貿易相互融合,一批批鄉音難改的僑胞子女投身華文教育,架起溝通橋梁的同時,也令民族情感“新根發芽”。

東南亞是海外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聚居著30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印尼超過1000萬,泰國有700萬,馬來西亞有560萬。在各國的華僑華人創辦了形式不同的華文學校,以滿足對中華文化傳承的渴求和需要。

“語言是民族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工具,想要通過約束語言而阻斷華人華僑與家鄉的聯繫是很困難的。”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常務副校長邵宜告訴記者,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與東南亞等國家交往日益頻繁,面向幾千外海外僑胞的華文教育也已重振旗鼓。僅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就在印尼、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國家設置近30個教學點,已培養1700多名畢業生,目前在讀學生共計1500多人。此外,學校還和柬埔寨、汶萊等國開啟了華文教育項目,幫助東南亞國家編輯華文教育書籍,並長期分派華文教師到海外支教。

海上絲綢之路並不只是一條航路,更多的是載滿了華僑華人的鄉愁,以及世界各國對中國的關注。“中國溯古通今,通過凸顯‘絲綢’自身的特質和其歷史文化屬性,彰顯中華民族的戰略文化傳承,隱喻中國將致力於以柔性的力量、以平和的身段、以互利共贏的方式來實現自身的戰略利益訴求。”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說。

緬甸聯邦經濟獨立婦女協會會員張音美在廣西南寧參加東盟青年幹部(緬甸)高級研修班。擁有漢語學習背景的她被緬甸政府選為青年幹部代表來華學習。張音美不光對中華文化感興趣,對中國當前的改革進程和現代化發展,也保持關注。

“研修班會向學院提供諸如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和中國傳統文化等各方面的專題講座。”中國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黨委書記王智力說,一些東南亞國家的青年幹部特別希望學習中國經濟特區發展的成功經驗,對這類課程也最感興趣。

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讓中華文化的廣度和維度得以擴展,一些省市追溯和挖掘古海上絲綢之路特有的價值和理念,併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以實現地區各國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同時進一步推進中國文化的對外輻射力和影響力。

“我覺得,中國東盟經濟合作要想實現長期穩定發展,一定離不開文化和情感的交流。”王智力說。

(小標題)厚積薄發

千帆競渡——一幅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藍圖徐徐展開,區域融合與跨越式發展將成大勢

在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看來,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對泉州加快發展跨越發展,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從參與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到建設參與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和“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正加快創新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

構建面向“海絲”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地區間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加開放的雙向投資服務機制……一幅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藍圖徐徐展開。

借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東風”,國內一些外貿企業跟隨市場變化調整市場戰略,瞄準東南亞等新興市場。這些地區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物流航線日漸豐富等優勢,成為當下企業家們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拓展業務的重要考量。

“近年來,歐美市場復蘇緩慢,市場需求降低。東方不亮西方亮,新興市場國家發展勢頭正猛,逼迫我們開拓東南亞、中東市場。”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副總經理朱明藝說,去年,該集團新興市場佔出口份額約40%,新興市場地區進出口貿易增幅高於整體增幅。

整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正逐漸形成一個海上大型經濟圈,帶動海上裝備製造業、物流運輸業等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加快相關產業整合升級。這必將極大地促進周邊地區的區域融合與跨越式發展。

2007年初,廣西在全國首開先河,批准成立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北海港作為三港之一,與防城港、欽州港實行全面整合,這讓港口的業務也從“政府任務”轉為“面向市場”。2013年,在全球航運低迷的背景下,北海轄區港口貨物吞吐量實現強勁增長,全年達2135.8萬噸,同比增長18.5%。

勇於擔當、積極參與,東南沿海各省市厚積薄發,千帆競渡的景象正逐步展現。

位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地理中心的海南省將積極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運用區位優勢和政策傾斜效應,海南正策劃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建設區域性樞紐港口和機場,並推動中國-東盟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建設。三沙市也將加快建設,努力成為海上絲路的中繼站和海上服務基地。

“通過與有關國家開展海上互聯互通、海洋經濟、科技環保、社會人文等各領域的務實合作,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將能實現中國和周邊國家和諧相處、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吳士存說。(記者:夏冠男、孟昭麗、郭亞強、曹佩弦、劉姝君、葉前、吳雨、談昦玄、單儒超、程群、熊茜超、王暉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