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6月10日電題:美國綠卡面面觀
新華社記者穆東
1994年一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讓美國綠卡走進了中國人的視線。20年過去了,美國綠卡制度也在不斷變化,牽動著眾多人的神經,讓人歡喜讓人憂。
綠卡學名叫“永久居留卡”,是一種給外國公民的永久居住許可證。持有綠卡意味著持卡人擁有在簽發國的永久居留權,可在一定時間內免予申請入境簽證。
“綠卡”一詞起源於美國,因為美國最早的永久居留許可證是一張綠色的卡片。時至今日,美國永久居留許可證的設計已更新20個版本,但“綠卡”這個名稱一直保留。
綠卡是美國移民政策演進的自然產物。在殖民主義早期和建國初期,廣袤的北美大陸需要大量人口開發耕耘,所以美國當時完全自由開放門戶。1882年美國國會出臺排華法案,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臭名昭著的一頁,終結了自由移民時代。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移民政策帶有明顯的地域和種族歧視,對歐洲白人移民優惠寬鬆,對拉美和亞洲人從緊從嚴。這種基於種族膚色和國別的歧視性移民政策直至1965年才被時任總統約翰遜宣佈廢除,代之以更為公平的全球配額制。
美國綠卡按照申請者和受益人的關係,大致可分為依親綠卡、雇用綠卡、難民庇護綠卡、特殊人才綠卡、特別條約綠卡等。按照綠卡有效期,可分為有條件臨時綠卡和永久綠卡。通過投資或婚姻而獲得的綠卡是臨時有條件的,只有經過兩年的“真實性”考驗後,才能轉換成永久綠卡。
美國親屬類移民,每年全球配額是48萬名;工作類移民,每年全球配額是14萬名;幸運抽獎的多樣化移民,全球每年5.5萬名,只供移民人數少的地區使用。每一個國家的親屬移民配額,不得超過全球親屬移民配額的7%。直接近親不受配額限制。非直接近親,按照親疏程度,分為4類等級。公民和永久居民所能覆蓋的親屬範圍有所不同。
在美國,辦理長期居留證件的機構是移民局。移民局不僅有權不承認駐外使領館的簽證,否決外交機構的決定,還能拒絕有效簽證持有者進入美國。移民官員可在邊境口岸將持有效簽證的外國人拘留並驅逐出境。
美國綠卡10年一換,在此期間,持卡人必須遵守美國法律並履行相應納稅義務,如果是18歲到25歲的年輕人,還得同意應徵入伍服兵役。一般情況下,持美國綠卡者只要離境時間不超過一年,憑其綠卡便可重新入境;但離境一年以上者,其綠卡便不足以保證他能重新入境,綠卡在入境時有可能被沒收。持綠卡者出境前若能估計離境時間超過一年,可先向美國移民局申請回美證。回美證有效期可達兩年,如兩年內當事人仍然無法返美,則只有向美國駐海外領事館申請“特別移民”簽證,獲准後方能返美。
美國綠卡從申請到批准的時間長短一般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有的人辦起來非常容易,有的則比較困難,即使終獲綠卡,也有可能付出巨大代價。有些申請人為了得到它不得不寸步不離守在美國,每天忐忑面對遙遙無期的審批,飽嘗離別之苦。
相對而言,技術移民較容易申請綠卡,藍領則較難。“9·11”事件之後,美國加強對邊境和移民的管理,綠卡發放變得繁複而漫長。
近年來,美國綠卡制度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奧巴馬在其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力推的移民改革法案。根據這一法案,美國將從2017年開始對申請綠卡實施打分制,從語言能力、工作經驗、學歷、職業技能、年齡、商業投資等10個方面考察申請者資格。滿分為100分,得分排名靠前者可優先獲得綠卡。專家分析,打分制將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申請過程,但對於以投資形式的申請影響不大。
無論如何,在美國綠卡改革過程中,加快引入技術移民一直是重點推動的內容。技術移民又稱“傑出人才”移民,是美國職業類移民申請。這一政策是美國政府“招才納賢”精神的具體體現。
不過,有法律專家認為,美國現行綠卡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吸納移民速度過快有可能導致美國公民失業率上升、社會治安問題增多等後果。此外,美國在審核政治庇護移民申請方面存在較大漏洞,一些庇護政策成為一些非法移民通過造假而獲得合法身份的主要途徑。
有識之士呼籲美國相關部門在移民法案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淡化綠卡的政治色彩,讓其回歸功能性本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