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植树20多年的老人汤学进坚持多年来的习惯,肩扛铁锨巡山,每天至少走3万步数。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4月29日电 (张婧 高莹 杨艳敏)4月下旬,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气温由寒转暖、地表解冻,正是植树的最佳时期,该市七里河区南北两山绿化片区春意盎然,山头树木茂密,杏花、桃花开得正旺。殊不知,早在20多年前,这里却寸草不生。
“那时候,几座山头仅生长着350棵树。”七旬老人汤学进说,人若生病了可以住院,而树死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待到来年重新栽植。汤学进本是甘肃临夏人,早年到兰州做建筑生意起家,之后便扎根于此。
图为年轻时的汤学进(右一)与同伴在植树间隙休息,彼时山上的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资料图) 受访人供图
因生意需要,汤学进承包了七里河区林业局狗牙山造林站的580多亩地,从几十棵小树苗开始种起,成活了就再种几十棵,慢慢地一片山绿了起来,几年后又一片山绿了起来。看着漫山的土坡变绿荫,他也有了满满的成就感。后来,他索性放弃生意,开始专心种树,如今,这片荒山已披上绿装,植树量达25万株。
由于这里土地瘠薄、气候恶劣,加之汤学进对生态造林毫无经验可言,“种一批、死一茬”是常有的事,也是最担心发生的事。坊间传言,“这里种活一棵树,就像养活一个孩子”。而他却说,“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
彼时,山路狭窄崎岖不平,上山靠双脚徒步;植被生长没有任何灌溉设施,浇灌就靠步行运水。汤学进说,从山脚背苗上行,大概3公里路程,走一趟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尤其在每年的苗木栽植期,一大早出门,头上戴草帽、手里拎水桶、肩上扛铁锹和苗木,口袋里再装块干粮,一上山就是一整天。
“可即便再艰辛,也抵不过苗木枯死让人劳累。”汤学进坦言,起初的成活率不足10%,主要因为干旱所致,他就想方设法将大量的水运上山、自掏腰包修路、雇用工人一起栽植……此后,他便和工人们搭车、徒步相结合,每天辗转几个来回往山上运水。
为保护黄河沿岸水土,21世纪初,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成立,黄河提水灌溉工程让苗木的成活率有了明显提升。随之,汤学进也在生态造林中“吃亏买了不少经验”,树木种类由原来盲目买进,固定为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10多个品种,包含云杉、侧柏、国槐、杨树、垂柳、杏树等。
“挖坑、栽植、培土、浇水、除草、打药……”汤学进说,数百棵树种下,成活了就顺着山坡往前移,再种下几百棵,如此往复,“披绿”的面积越来越大,对于他来说,巡山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并成为日常,且山梁上的犄角旮旯都需要仔细检查。
“如今这里一到夏季,植被荫郁葱笼、枝叶繁茂。”汤学进说,他已将栽植工作交由工人管理,自己则每天坚持护林,巡山一趟至少3万步。
因林地距离兰州市区5公里,汤学进的儿子汤作彦看中这一地理位置优势,在继续扩大绿化面积的同时,他还和父亲着手林区部分面积的旅游项目开发,以此来满足民众在周末,或是小长假期间不出远门,便能远离喧嚣,在周边享受“世外桃源”,亲近和感悟大自然的原生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