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中央“三公經費”公開啟幕

APD NEWS

text

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官方網頁上公佈的部門決算(網頁截圖)。

隨著中國地震局、審計署、財政部等多家中央部委19日在其官方網站公開2011年度部門決算,中國再度拉開了中央“三公經費公開大幕,今年還將首次向社會公開中央部門的行政經費。

2011年7月,在輿論高度關注和公眾熱切期盼中,一直披著“神秘面紗的中央部門“三公經費首度向社會公開,90多家中央部門公開了2010年財政撥款開支的“三公經費支出決算和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情況。

與去年首次公開“三公經費持續時間較長相比,今年各中央部門選擇在19日,即獲准向社會公佈的第一時間,集中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

記者瀏覽各部委網站發現,今天很多部委在其官方網站首頁突出位置“高調亮相其決算,不僅統一了格式,增加了表格和解釋說明,而且圖文並茂,力圖用更形象的方式讓公眾看明白。

此外,今年中央部門公開的“三公經費內容更加細化,很多部委詳細列出了去年因公出國(境)團組數及人數,車輛購置數及保有量,還有公務接待情況。

以審計署為例,其去年全年安排署本級、10個所屬單位和18個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因公出國(境)團組68個、345人次;公車運行維護支出999.69萬元,公務車輛編制數為206輛,實有公務車200輛,平均每輛車運行維護費5 萬元,較2010年下降0.41萬元;此外,公務接待費872.78萬元。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央‘三公經費’公開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表示,“三公經費的公開,是財政體制改革的突破,也可以說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這一進步與中國政府近年來力推信息公開的努力密切相關。

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新中國第一部針對政府信息公開的專門法規,其“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基本方略確保讓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根據這個條例及有關文件的規定,經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財政預算報告、決算報告屬於主動向社會公開的內容,這些信息中涵蓋了公眾最關注的“三公經費等信息。

中國還從法律制度層面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中國現行預算法自1995年開始施行,一直並未對預算公開作出規定。今年6月26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預算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應及時向社會公開預決算,邁出了推進預算公開的重要一步。

今年7月9日國務院公佈的《機關事務管理條例》,進一步要求各級政府要定期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情況,並提出縣級政府要嚴控“三公經費的規模和比例。

此外,繼2011年7月中央部門首次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後,今年國務院在部署財政公開時明確提出要細化公開的內容,尤其是細化中央“三公經費的解釋說明。

在大力推進中央“三公經費公開的同時,中國今年還明確省級政府也要在兩年內全面公開“三公經費。繼去年北京、上海、廣東、陜西等省市公開了“三公經費,河南省等更多地方已宣佈今年起各級財政“三公經費支出要向社會公開。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三公經費’公開作為預算公開的突破口,應該做好並逐步細化說明,讓專業人士看得懂,這樣政府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就會得到遏制。這是以公民權利來制衡政府權力,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劉劍文說。

不過,針對輿論及公眾對“三公經費的關注,專家表示,財政透明度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財政信息要讓百姓都能看得懂,與社會的進步程度有關,需要一個過程。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指出,西方國家的公共財政並非一開始就完全透明,建立完善的預算透明制度需要一個過程。在中國,不可否認,政府推進公開信息有了很大進步,但仍與公眾期待存在差距,這就需要政府在完善預算管理制度的同時,更深入細緻地向公眾解釋每一筆錢是怎麼花的,同時也要把管理制度向公眾公開,讓公眾監督政府有據可依,充分發揮各渠道監督作用,推動中國政府信息公開透明。

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決算支出93.64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9.77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59.15億元,公務接待費14.72億元。2011年中央行政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維持機關運行開支的行政經費,合計899.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鏈接:

審計署2011年部門決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