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以来,北京市连续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形势严峻。北京迅速开展流调溯源,及时锁定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精准实施防控策略,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原则,正在有序组织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6月16日夜,记者亲身体验了核酸检测全过程。
当天,因工作需要,记者加班回到家中,已是晚上九点半。22时19分,手机铃声响起。
“您好,我这里是天宫院社区。根据大数据分析,您可能在5月30日以后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您需要带上身份证和160元检测费用,现在到社区来登记,我们带您去做核酸检测。”
十分钟后,记者来到天宫院社区居委会。
在二楼办公场所楼道内,居民们已经排起长队,正在等待交费登记。在此过程中,不时有工作人员对所有区域进行消杀作业。
“登记结束的同志,请到楼下空旷处分散等待,稍候我们会带领大家前往检测现场。”工作人员不停地叮嘱大家注意防护。
居委会办公室内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在坚守岗位。有的在电脑前筛查信息、有的在打电话与居民进行联系沟通,有的手持消杀工具,维持现场秩序……虽然他们看起来已经非常疲惫,但工作仍显井然有序。
“从6月14日起,我们每天工作到至少凌晨2点。”天宫院社区干部李长平告诉记者,疫情反弹以来,她们每天要根据街道下发的信息,不停地打电话核实情况并进行人员筛选、安排核酸检测。截至目前,街道已筛选4000余人。“基本上,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承担着平时四个人的工作量。”李长平说。
登记的速度很快。等记者取出身份证登记信息时,工作人员先拿出酒精,对身份证、记者手部和前一位登记人员用过的笔进行消毒,随后,又马上抽出了桌上备好的纸巾递了过来。在签署《个人承诺书》以确保登记信息真实,并扫码交费后,记者即前往楼下等待分批次前往进行核酸检测。整个登记过程,防护措施严密又让人感觉热情温馨。
十几分钟后,记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和同批次8名社区居民步行前往核酸检测现场——距小区几百米外的一所中学校区。
到达学校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涌动的人群、闪烁的警灯,维持秩序的警察、安保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来回走动,用嘶哑的声音,不停招呼排队等候的人员保持至少一米以上的间隔。
等候检测的人员都在学校马路、操场上排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宫院街道下辖的企业、商铺员工,以及社区有可能到过高风险区域的居民都须进行检测。
时针指向凌晨1时许,记者终于来到了队伍的前面。
在操场南侧的树林里,临时露天摆放了十几张课桌,几名医务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分为几个小组,正在紧张忙碌着。旁边还摆放着几张空着的桌椅。“他们轮班工作,时间长了总要休息休息,喝口水、上个厕所什么的。”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介绍,检测人员是北臧村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自下午1时许就到达现场,一直忙到现在。“晚8点到12点,他们用4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近900人的检测。”
到记者检测了。递上身份证,医护人员核实登记身份信息后,取出两张已经备好的条形码贴纸,一张贴在登记本本人信息栏内,一张贴在小小的密封试管上。“这样能确保精准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见记者好奇地盯着贴纸,负责采集信息的医护人员主动解释说,登记信息录入系统的同时,采集的咽拭子也会送到医疗机构同步进行检测,检测人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那边宣传栏贴有二维码,一会您拍一个,最快24小时就可以查询到检测结果。”
开始咽拭子采集时,医护人员示意记者将试管放在桌子上储物盒的小格子里,打开试管并取出一次性采样棉签和压舌板,待记者张开口后,医护人员娴熟地用消毒长棉签以灵敏而轻柔的动作擦拭记者两侧腭弓和咽部、扁桃体上的分泌物,并没有不适的感觉。医护人员将采集到的样本放入试管后,将多余的棉签折断并迅速密封试管,时间只过去了十几秒钟,整个过程双方无接触。
“截至目前,天宫院街道涉及新发地批发市场应排查人员为7038人,其中大数据筛查5115人。”6月17日上午,记者联系到天宫院街道纪工委书记、街道监察组组长张红杰,他表示,自6月15日起,街道就设立三个点位进行核酸检测,避免人员聚集,降低感染风险,尽全力早排查、早检测,目前已累计核酸检测4100人。
谈及16日连夜进行的核酸检测,张红杰表示,当天19时40分许,接到上级部门下发的大数据人员2400余人后,街道立即调动辖区力量分工合作,迅速联系核酸检测支持力量、协调布置检测场地、部署治安力量维持秩序。各社区全员在岗,边筛查边组织人员分组分批前往检测点进行检测,街道机关干部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星夜值守,全力奋战,确保检测任务安全高效完成。
“我们将积极协助街道工委、办事处做好二级响应级别下的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坚持‘三防’‘四早’‘九严格’要求, 不折不扣监督各项防控措施落实,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提供纪律保证。”张红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