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我们这个世界会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向前发展,中国在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将继续走在世界前列。”尼泊尔驻华大使马亨德拉·巴哈杜尔·潘迪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时表示。
潘迪曾担任尼泊尔外交部长,对中国发展道路有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到中国当大使后,他亲眼见证了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获得全面胜利,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了新思考。
在中国感到安全、活力、自由
“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阅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书籍,对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人民而奋斗很感兴趣。”潘迪说,1921年前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建立了共产党,但少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政党。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谈起中国共产党极不平凡的百年历程,潘迪说,无论意识形态是否相同,只要看看中国的发展,就无法否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非常成功”。
潘迪表示,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的突出表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果断决策,14亿中国人响应号召、众志成城,广大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向险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社会都被动员起来。正因如此,中国成功遏制了疫情。”潘迪认为,中国抗疫经验带给世界很多启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而言,没有什么比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更加珍贵,这为世界作出了重要示范。
随着疫情阴霾散去,潘迪在中国感受到了安全、活力与自由。到访城市越多,他对中国的认识就越丰富。在西安,他看到这个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古都如今繁华依旧;在成都,这个他原以为“欠发达的内陆城市”欣欣向荣,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中国飞速发展的“秘诀”有哪些?潘迪在不断追寻答案。今年全国两会,潘迪作为驻华使节列席,在现场见证了两会“如何为中国谋发展,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擘画了蓝图。潘迪认为,五年规划是理解“中国之治”的一把钥匙。“走五步要看十步,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成功。制定并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十四五’时期,相信中国会在经济科技等各领域取得更大发展,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潘迪说。
尼泊尔驻华大使马亨德拉·巴哈杜尔·潘迪近照。(付勇超摄)
“中国一直帮助尼泊尔”
一个越来越繁荣富强的中国,带给尼泊尔越来越多的机遇。作为一个高山内陆国,尼泊尔的国际合作长期受到地理限制,互联互通是尼泊尔实现发展的重要前提。用潘迪的话说,在尼泊尔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的进程中,“中国一直帮助尼泊尔”。
在安娜普尔纳雪山的臂弯中,坐落着尼泊尔旅游胜地博卡拉,这里是极限运动者和徒步登山者的天堂。不过,对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说,要欣赏这里的如画美景“道阻且长”。博卡拉的老机场运力极为有限,国际旅客往往要先到首都加德满都转机,乘坐旅游大巴颠簸几个小时才能到博卡拉。在博卡拉建设一个新机场,是尼泊尔人的愿望。中国企业正在建设的博卡拉国际机场,将为尼泊尔连接世界打开新通道。潘迪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推动尼泊尔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尼泊尔需要修建更多铁路和公路。
潘迪对修建西藏吉隆至加德满都的跨境铁路寄予厚望。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吉隆口岸海拔1800多米,自古是中国与尼泊尔交往和通商的要道。如今,频繁往返于加德满都和吉隆之间的尼泊尔货车车流,展现边贸繁荣景象。潘迪表示,跟现实需求相比,目前连接吉隆和加德满都的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够。2016年他就曾为跨境铁路项目到访吉隆,他热切盼望跨境铁路开通后“促进双方商贸和人员往来”,欢迎“中国朋友未来通过跨境铁路到尼泊尔旅游”。
珠峰见证两国友谊高度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中尼跨境铁路寄托着“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也孕育着促进两国跨境合作的又一次重大契机。珠穆朗玛峰见证了两国悠久的交往历史,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连接中尼友谊的纽带。
2020年,两国元首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新高程,标注了两国友谊新高度。“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历史性事件。”潘迪说,尼中测绘部门经过辛勤努力确立的珠峰最新高程,不仅是属于尼中两国的知识资产,也刷新了全世界对世界第一高峰的认知。“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珠峰从此有了新认识。”
从两国共同测量珠峰高度的合作中,潘迪看到了尼中深化科研合作的广阔空间。回顾新中国发展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史,潘迪认为,中国腾飞的关键因素是把科技视为“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科技进步。面对世纪疫情,中国科技战疫更是大显身手,站在疫苗研发的全球“第一方阵”。
“尼泊尔非常渴望像中国一样发展科技。”潘迪高兴地表示,2019年尼中就合作建设马丹·班达里科技大学达成了共识,尼泊尔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将这所大学建成世界级高等学府。这所以推动尼泊尔科技发展为宗旨的高校建成后,将成为尼中携手并进、分享知识与技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