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国内许多小微企业都陷入了经营困难的境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不久前联合发布了一则问卷,对99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经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29.58%的企业预计2020年营业收入降幅将超过50%,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同时,85.01%的企业,现金流维持不了3个月。
从娱乐业、餐饮业再到旅行业,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家新的宣告降薪、裁员甚至是启动清算的企业。
面对疫情带来的种种“次生灾害”,打通小微企业融资通道已经刻不容缓。
区块链能帮助小微企业融资?
受疫情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注意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2月15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16条措施来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这16条措施中,有6条措施就是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包括进一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减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便捷性和优化融资担保服务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政府本次采取的支持措施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为参与政府采购和国企采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确权融资服务。
那么,区块链技术又是如何应用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呢?
欧科集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炼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过去,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原因,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作为小微企业应收账款付款人的政府和国企,其付款能力和资信却更强。因此,如果能打通小微企业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模式,将巨大提升小微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举个例子,小微企业A获得了知名企业B的订单,后者约定3个月后付款1000万元。由于知名企业B的信用非常好,那A拿着这笔应收帐款,就可以向银行申请提前收款,到期之后,由B向银行支付这笔钱。而对银行来说,还款方从小微企业A变成了知名企业B,银行的接受度也很高。这样就解决了供应链多级企业间信任传递的问题。
然而,这一模式存在一个风险问题,即银行无法保证应收账款债权一定是真实的,毕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等级在所有产品里是最高的。
“这时,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债务的确权和转移问题。”李炼炫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因为合同是在区块链上签发的,那下游企业获得的汇票就无疑是不可篡改,具有效力的。”
全球第一笔区块链贷款
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北京市已经在开展类似的“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试点,而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也都在推广该技术。
以蚂蚁金服为例,去年成都银行就已经和蚂蚁金服合作开始用区块链技术改造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疫情爆发后,已经有部分小微企业享受到了这种“区块链融资”。而成都百脑汇电脑城的配件店老板蔡世蓉就是其中最早吃到螃蟹的那一位。
据蔡世蓉介绍,她的小店以企业客户为主,其中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就是成都中科大旗。这是一家文旅行业的高新企业,主要为全国景区酒店开发智慧系统,年销售额超亿元。
疫情爆发后,蔡世蓉的小店营收腰斩,她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客户中科大旗欠自己的50万元配件费用上。按理说,这样一家公司,回款自然不成问题,但问题在于,蔡世蓉和中科大旗的交易有固定的账期,按照合同,这笔钱最少也要3个月后才能拿到,远水解不了近火。
好在去年夏天,她已经尝试过一次用“应收账款”贷款的甜头。
据蔡世蓉介绍,中科大旗此前参与了成都银行与蚂蚁金服的合作项目。按中科大旗副总经理杨陈的说法,他们已将所有和供应商的合同全程上链,供应商如果等不及回款,随时可以拿着合同向银行贷款。
而去年7月,蔡世蓉也成了第一个践行这种模式的供应商。当时,有前来采访的记者告诉她,她的这笔融资已经被证明是全球第一笔区块链贷款。
“说实话,我之前连区块链是什么都没有听过。”蔡世蓉说,因为常年销售电脑配件,她一直以来都觉得对新技术、新产品还比较熟悉。没想到,这没听过的技术,却解决了困扰自己已久的资金流转难题。
蚂蚁区块链业务拓展专家郑浩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现在这个阶段,企业能不能活下来,唯一的标志就是“有没有商业往来”。而加持了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上环环相扣的贸易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每个人都可以背靠自己的上下游伙伴,证明“我是拿到了商业入场券的”。如此一来,银行也摆脱了一家家去考察的低效模式。
最重要的是,给核心企业授信后,贷款政策和资源在区块链上得到传导和共享,“对链上的企业来说,一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整个链条其实都被浸润了,后续其实也保障了开工率和对应的就业。这也是我们一定要做这个项目的原因。”郑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