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7月12日電(記者許正)禁漁保護魚類產卵繁殖、增殖放流擴充魚類“後備軍”、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記者近日在黑龍江流域走訪發現,近年來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正使黑龍江漁業資源得到恢復。伴隨黑龍江幹流水質轉好,“水清魚肥”的景象正在逐漸顯現。
黑龍江是中俄界江,以盛產“三花五羅十八子”等多種魚類聞名。但因多年過度捕撈和生態破壞致使黑龍江漁業資源一度遭遇“危機”,同時倒逼沿岸地區加大漁業資源保護力度。
眼下,處在每年盛夏禁漁期的黑龍江江面略顯“冷清”。不少想要一睹捕魚者風采的遊人雖有“失望”,但偶然停靠在岸邊的漁政部門科研人員的捕撈“成果”還是讓他們感到興奮,一條條新鮮上岸的肥碩白魚成了遊人爭相合影的對象。
在禁捕的同時,黑龍江沿岸黑河、同江、撫遠等地亦多年堅持增殖放流擴充漁業資源“後備力量”。這其中,僅撫遠縣就已經連續25年累計向黑龍江流域進行大馬哈魚增殖放流2000餘萬尾。
黑龍江省環保部門7月初發佈的消息稱,中俄兩國環保部門最新聯合監測結果顯示,界江黑龍江的水體水質正在逐漸好轉,這一監測結果令中俄雙方感到欣喜。
“這一點可從魚群的數量和品質上得到體現。今年春季黑龍江下游的漁業產量喜人,魚體病害少,這對漁業發展來說是好信號。”黑龍江省撫遠縣水產局副局長原新太說。
縱然出現“水清魚肥”,“靠水吃水”的黑龍江沿岸地區也並不會“竭澤而漁”。原新太表示,“以養為主”是漁業逐漸發展的方向,目前興起的水產養殖和水產品加工正為沿岸漁業發展鋪就新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