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沖繩民怨 美日象徵性調整“司法豁免”範圍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徐超) 日本和美國政府5日宣佈,雙方同意縮小日美地位協定所規定的美軍“文職人員”適用範圍,使得一些不再屬於上述範疇的美軍人員在日犯罪時將接受日本司法制裁。

沖繩縣官員批評這一象徵性動作,質疑這一舉措能否真正有效減少美軍人員在日本犯下罪行。

做樣子了事?

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防衛大臣中谷元和美國駐日大使卡洛琳·肯尼迪、駐日美軍司令約翰·多蘭當天在首都東京舉行會談,就日美地位協定有關美軍“文職人員”的問題達成共識。

7月5日,在日本東京,(從左到右)駐日美軍司令約翰·多蘭、美國駐日大使卡洛琳·肯尼迪、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防衛大臣中谷元在會談前合影。(新華社/美聯)

在會後的聯合記者會上,雙方宣佈將縮小美軍“文職人員”的適用範圍,以更具體的要求將其界定為四類人員,包括“受雇於美國政府且為駐日美軍工作的文職人員”、“美軍運營的飛機和船舶上的受雇文職人員”、“從事與美軍相關公務並在日本逗留的美國政府雇用文職人員”和“受駐日美軍邀請並在日逗留的技術助理和顧問”等。

共同社報道,共識中的這4個分類內容仍存在含糊不清的部分。

根據日美雙方達成的共識,今後,不屬於新界定“文職人員”的美軍人員,即使在執行公務時犯罪,也將接受日本司法制裁。岸田文雄稱,雙方將就美軍文職人員的具體職業等細節繼續開展磋商,爭取數月後簽署政府間檔。

美聯社報道,日美這一共識實質上僅具象徵性意義,並沒有對日美地位協定的有關條款作正式修改。

一名日本政府官員說,截至今年3月,在日美軍文職人員數量由3年前的5200人增至約7000人,現階段還不清楚縮小適用範圍後有多少美軍人員會被剝奪“豁免權”。

犯罪不消停

日美兩國1960年簽署日美地位協定,規定受雇在駐日美軍基地工作的文職人員與軍事人員執行公務時肇事或者犯罪時,駐日美軍享有優先司法管轄權,實質上賦予了這一群體司法豁免待遇。

多年來,駐日美軍人員在沖繩犯下的強姦、施暴等罪行屢見不鮮,日美兩國政府一再表示將杜絕駐日美軍犯罪,但受日美地位協定庇護的美軍人員犯罪後大多能躲過日本的法律追究。民怨高漲時,日方只能期待美軍迫於壓力將犯下嚴重罪行的美方人員自願移交給日方處理。

今年4月底,一名20歲的沖繩女子外出散步時失蹤,一名駐日美軍文職人員因涉嫌殺害這名女子並遺棄屍體而被日本警方逮捕。這一事件引爆日本國內反對美軍基地的抗議聲。

儘管美軍此後出臺系列禁令強化“紀律”,但數月來美軍人員涉嫌酒駕被捕的新聞仍不絕於耳。就在4日,沖繩警方以涉嫌酒駕為由逮捕美軍嘉手納空軍基地一名技術人員。

沖繩難糊弄

聯合宣佈調整美軍文職人員“司法豁免”範圍的消息時,日美官員均不吝溢美之詞,卻沒有打動沖繩方面。

美駐日大使卡洛琳·肯尼迪稱,雙方達成的共識顯示出美軍“保護兩國人民的責任與承諾”,強調美國“值得(美軍)基地周邊民眾乃至整個日本民眾的信賴”。

防衛大臣中谷元稱,雙方達成共識後,“通過美軍加強對其人員的監管,犯罪有望得以避免”。

沖繩縣知事翁長雄志5日就此回應,沖繩方面對此舉在防止美軍人員引發事件和事故方面“是否具有時效性感到不安”。他說,要解決圍繞美軍基地的各種問題,“僅在美軍享有優先審判權的運用方面作出改進是不夠的,有必要徹底修改地位協定”。(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