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田間地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請上舞臺

text

新華社瀋陽6月15日電(趙洪南)近日在遼寧省撫順市舉辦的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專場展演上,海城高蹺、撫順地秧歌、遼寧鼓樂,這些原本在田間地頭才能看到、聽到的民間藝術,被搬上了舞臺,讓觀眾在現代化的都市裏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

記者在展演現場看到,歡騰、奔放的海城高蹺表演逗得觀眾笑聲不斷,連連叫好,讓觀眾領略到有300多年曆史的海城高蹺的獨特魅力。姿態豐富、剛勁豪放的撫順地秧歌仿佛又將觀眾帶回滿族早期漁獵生活和八旗戰鬥的生活。

撫順滿族地秧歌傳承人欒榕年說,滿族地秧歌中旗裝打扮的“韃子官”和僅穿皮襖、斜挎串鈴及各種生活和狩獵器具的“克裏吐”(俗稱“外韃子”),他們的表演動作多源自躍馬、射箭、戰鬥之類滿族原始狀態的生產生活,也有的是模倣鷹、虎、熊等動物的動作,其中多有傳統舞蹈的元素。

此外,阜新東蒙短調民歌、勒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勒津蒙古族好來寶、鐵嶺朝鮮族農樂舞等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和極具滿族特色的民間舞蹈《滿族鼓舞》,更向觀眾展示了遼寧多民族的文化融合。

看過這場非遺演出的一位觀眾告訴記者,他不知道原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這樣有趣,原來“活著傳承”的民間技藝就在我們的身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一代一代往下發展,就不會被人們遺忘。

“非遺是一種活態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前來參觀展演的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非遺專家烏丙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