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军情观察 | 美国B-52H战略轰炸机恢复24小时值班是何缘由?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马尧

众所周知,美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是由战略轰炸机、弹道导弹核潜艇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组成。以战略轰炸机构成的空基核力量比起弹道导弹核潜艇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代表的海基核力量和陆基核力量地位颇有不及,但绝对不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最近一则新闻证实了这个观点: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站10月22日报道,美国空军正准备将B-52H战略轰炸机重新恢复冷战时期的24小时警戒值班。

美空军参谋长大卫-古德芬将军证实了这个消息,他进一步指出,该计划并没有针对任何国家或事件,而是更多考虑的是全球形势的变化,以及如何确保美国空军不断进步。在这样一个“有人公开讨论使用核武器”的世界,重要的是“保持警惕和寻找新方法来反制”。古德芬同时表示,如今已经不再是冷战时美苏争霸的时代了,当时只有苏联是美国旗鼓相当的对手,而现在世界上有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使得美国空军维持核威慑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要。

空基核力量曾经是唯一的核战力量。然而随着陆基洲际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的出现,加上防空武器的发展,空基核力量的地位开始下降。但由于轰炸机的灵活性和战争适应性高于陆基洲际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能够参加常规战争,因此空基核力量作为一些核大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目前,美国空军拥有20架B-2和93架B-52H轰炸机,其中18架B-2和76架B-52H具备核打击能力。根据美国的核战争计划,约有60架轰炸机(16架B-2A和44架B-52H)可执行核打击任务。它们被分编为5个轰炸机联队共计8个轰炸机中队,分布在3个空军基地:北达科他州的迈诺特空军基地、路易斯安娜州的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和密苏里州的怀特曼空军基地。

本文的主角B-52H战略轰炸机机身全长48.5米,翼展达56.4米,机身高度为12.4米。最大载弹量达到27吨,燃油量最大可达18余万升,相比新型轰炸机更大的载弹量和油量,在作战中更加经济。其矩形截面的机身在便于加工制作和控制公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弹舱的有效容积。机翼具有很高的弹性,上下挥舞幅度达9.7米,翼下有足够净空高度,为挂载大型空地武器提供了宽裕的空间和强大的承载力。B-52H装有8台TF33-P-3涡轮风扇发动机,是 B-52 系列中唯一装有涡扇发动机的改进型,相比之前装有涡喷发动机的型号,其航程更远,起飞距离更短,噪音也更小。8台发动机吊挂在翼下,节省了机身空间安排弹舱,而B-52的发动机吊舱还能在发生无法控制的火灾时,从机翼上脱落,保住飞机的其余部分。

美国在此时宣布恢复B-52H战略轰炸机的24小时值班无非是出于以下原因。首先是应对已经变化了的战略环境。作为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美国核战略的一大特点是保持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绝对军事战略优势,借以巩固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并力图实现美国确保自身绝对安全的全球战略目标。自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这种以实力谋求优势的倾向越来越强。然而,在当今世界,核武器的扩散并未因为美国的意志而得以改变。在美国对外扩张的高压下,朝鲜和伊朗等国相继开发了核武器,其中朝鲜的核计划已经成功,如果其洲际弹道导弹和小型化的核弹头能够成功结合并解决诸如弹头再入大气层等技术问题,美国本土将处于朝鲜导弹威胁之下。为应对这种由自身不当政策引发的安全威胁,美国不得不提高核武器的战备水平。恢复B-52H战略轰炸机的24小时值班就是战备等级提高的表现。

其次是向中俄等国炫耀肌肉。在美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中,中俄是应该遏制的对手。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认为,在欧洲、中东、远东等有关国国家利益的重要地缘战略问题上,美俄两国的目标大相径庭。他还认为,充分认识这样一个事实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从来没有默认过台湾的无限期分离。因此,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这个问题会酿成美国同中国迎头相撞的冲突。因此,美国为了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挑战美国霸权的对手,必须对中俄进行遏制。然而,美国日益增长的霸权护持成本和逐渐衰落的国力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前不久美国驱逐舰频频在亚太地区发生重大事故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因此,为了威慑中俄两国,美国不惜让B-52H战略轰炸机进行24小时值班。

当然,选择B-52H战略轰炸机也有成本和作战方面的考虑:B-2A维护费用实在太高,24小时值班的成本让美军觉得有点付不起;与此同时,B-52H战略轰炸机是AGM-86空射巡航导弹的优秀发射平台也是担负全天候战备值班的重要原因。
尽管古德芬表示如今已经不再是冷战时美苏争霸的时代了,然而美国的这种行为还是让人感觉到冷战期间的一丝寒意——毕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作者简介

作者马尧,亚太智库研究员,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一带一路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关系专业博士,著名时事及军事评论员,从事地缘政治思想和军事装备及战略战役战术理论研究,澎湃防务军事顾问,曾在《参考消息》、《南方周末》、《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中国国防报》、《国防参考》、《世界博览》和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报刊杂志和新媒体发表评论文章400多篇。

(来源:亚太日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