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轉型“雙創”街區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曾經人頭攢動的電子產品大賣場是北京中關村的名片,如今這個名片將被改寫。11日,北京中關村核心區宣佈將包括賣場區域在內的“中關村大街”轉型升級,一條高度聚集創新創業服務資源的街區亮相中國首都西北區域。

對這條街區的升級將是以政策引導、市場力量推動為主進行。新的建設方案中,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區域一路向南,途經中關村電子賣場區域,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最終到白石新橋,長達7.2公里的街區,約有36座寫字樓、68.5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將根據既有產業稟賦轉向服務創業創新。

“在全國創新創業熱潮中,如中關村核心區這樣大規模的聚集服務資源,推動城市街區、產業升級,以新模式服務創新創業,這在全國都屬於領先探索,意義重大。”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說。

這條大街也被認為是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升級版,後者是於2014年6月開啟的國內首個高度聚集創業資源的街區,長220多米的街區吸引近40家創業服務機構入駐。過去一年,街區平均每天孵化1.6家科技創業企業。

“這條中關村大街是讓中關村站起來的區域,這個區域完成了每個階段的歷史使命。這個階段,創業創新將讓這裡成為中關村的最核心的展示窗口。”政策規劃方、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閻秀敏說。

恰如閻秀敏所言,貫穿南北的中關村大街的定位轉變,也是中國經濟、科技創新轉變歷程的寫照。

上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之風吹拂到陳春先、柳傳志等一批創業者身邊。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等四家科技企業在白頤路附近聚集,科技創新的熱情漸漸萌發。

“80年代末,中國已經開始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那時候,很多企業還是靠將海外機器引入中國,創造性和競爭力還遠不夠。”中關村發展見證者、啟迪控股總裁王濟武回憶說。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電子大賣場”漸漸成為街區的熱點。1999年,海龍電腦城開幕,最高峰時一天接待顧客超5萬人次。幾乎同時,新浪、搜狐、網易等網際網路公司起步,區域創新的熱情被引燃。

而如今,創業創新正成為區域發展的新亮點。包括中關村創業大街、中關村大街升級版等區域,均為創業創新提供了“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支撐平臺。

更重要的是,以中關村為引領,中國129個國家高新區及更多的城市正參與到創業創新當中。最新調查顯示,在5000多位受訪政商學界人士看來,“網際網路+”行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中關村是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撐平臺,也是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不斷涌現的區域,它正在形成特色、鞏固優勢。”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楊躍承說。

數據也印證了創新創業為經濟釋放的積極信號。受科技創新活動投入加大等要素影響,1到8月,中關村區域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收入突破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8%,期末從業人員也同比增長7.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5%。

張志宏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是中國對經濟新常態的主動部署與探索。創業創新將為中國經濟提供新的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