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风云 | 率团访韩的为何是90岁高龄的金永南,不是崔龙海?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杜白羽

据朝中社5日报道,朝鲜高级别代表团将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为团长出访韩国,出席平昌冬奥会开幕式。

韩国青瓦台5日表示,金永南是朝鲜宪法规定的国家元首,负责首脑外交,金永南访韩出席平昌冬奥会显示出朝鲜的诚意和善意。

金永南堪称朝鲜政坛常青树,却已90岁高龄。金正恩为何不派年轻的心腹崔龙海,而是让老将出马?年迈却持重,金永南访韩,朝鲜有几重考量?

【政坛常青树】

金永南于1928年2月生于平壤,毕业于金日成综合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他历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国际部副部长、外务省副相、劳动党中央书记兼国际部长、政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98年出任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2003年9月连任。

金永南

金永南称得上是朝鲜政坛罕见的常青树。1998年9月,朝鲜重新修订宪法,废除国家主席制。按照新宪法,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即代表国家,金永南成为朝鲜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被西方视作朝鲜政坛的二号人物。不过,由于在新修订的宪法中,朝鲜国防委员会的地位与权限大幅增长,接班不久的金正日才是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从跟随金日成建国,再到辅佐金正日、金正恩,金永南作为朝鲜罕见的三朝元老,身体健旺,至今依然活跃在朝鲜政坛,位高权重,备受尊敬。

2008年8月8日,80岁的金永南代表朝鲜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幕式前,胡锦涛主席设午宴招待来华元首。但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事先让助理为其精心设计了与金永南打招呼的问候语,但据说“金永南拒绝与李明博同席”。虽然最后金永南和李明博依然同席进餐,但“两人一言不发”。金永南会见德国议员时指责韩国破坏了10年来的和解努力。可见,在国际场合,金永南是代表朝鲜发声的关键人物。

【宪法“国家元首”】

金永南作为宪法规定的朝鲜国家元首,是代表朝鲜出访外国最多的朝鲜高层。众所周知,朝鲜最高领导人是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金正恩此次决定派金永南率团访韩,符合朝方惯例,具体考量有三。

第一,金永南的身份是朝鲜“国家元首”,与出席冬奥会的各国政要“身份”规格相当,体现出朝方对平昌冬奥会的高度重视和诚意。

第二,展现朝鲜“正常国家”的形象。金永南代表朝鲜出席国际舞台的外交活动,可淡化朝鲜劳动党的色彩,便于与他国政要展开国与国之间的会面。

相比之下,受到金正恩信任和重用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副委员长崔龙海,其身份是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朝鲜国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劳动党的色彩过于浓厚,威望和经验也无法与金永南相比。

崔龙海

朝方没有具体介绍3名团员和18名随团工作人员,三名团员中是否包括崔龙海备或金正恩的胞妹金与正备受关注。

第三,金永南外交经验丰富,曾多次出访海外与国际政要会谈。金永南身材颀长,言谈斯文,用词考究,是一位儒雅的外交长者。外交交涉中,他赞成时不事张扬,婉拒时不失礼貌,堪称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金永南本人的形象与朝鲜开发核、导无关,且不在任何国际社会对朝制裁人员名单中。

据悉,朝鲜高级别代表团将出席平昌冬奥会开幕式,10日观看韩朝女子冰球联队与瑞士的比赛,11日观看朝鲜艺术团在首尔国立剧场举行的演出。若文在寅也出席这些活动,金永南与文在寅会“不期而遇”。

【谋划外交布局】

观察认为,金永南老将出马,可见朝鲜充分认识到平昌冬奥会可称为其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契机,展现出谋求与美方接触、与韩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姿态。因此,金永南会否与韩国总统文在寅、美国副总统彭斯会面,将成为此次朝韩体育外交的最大焦点。

南北会谈走向何方?韩国舆论认为,作为金正恩的“亲信”,金永南定是身肩重托和嘱咐而来。青瓦台负责人表示,朝鲜决定派遣朝鲜宪法所定的元首金永南访韩,意味着朝鲜对韩释放出了“善意”。

毕竟,金永南若顺利率团访韩,将成为迄今为止访韩级别最高的朝鲜领导层。有韩国学者建议,韩国应该抓住机会,即使朝方不首先提出要求朝韩领导人举行峰会,韩方也应该主动提出建议,为实现文在寅和金正恩直接的面对面对话营造氛围,打下基础,“毕竟想让朝鲜弃核,必须说服金正恩本人。”

那么,朝美能否实现接触?此前,金永南在2013年接受美联社社长采访时表示,金正恩委员长认为发展经济是其治国目标,但前提是美国放弃对朝鲜敌视政策。可见,金永南的身份地位代表了朝鲜对外发声,对美释放信号。而他本人也容易被美国视作对话的对象。

据悉,文在寅将于开幕前夕的8日与率团访韩的美国副总统彭斯共进晚餐,文在寅有望在这场晚餐会上强调朝美借奥运之机进行接触的必要性。韩国迫切希望在平昌冬奥期间促成朝美对话重启朝核解决进程,争取在面向各国高官的欢迎晚宴上安排彭斯与同期访韩的朝鲜高官代表团见面。可见,无论以哪种形式,朝美实现接触都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

杜白羽,亚太智库研究员,新华社(国际)地区报道中心记者、编辑。新华社前驻平壤、首尔分社记者,著有《我的平壤故事》、《朝鲜印象》。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访问学者,著有《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