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會新決議表明國際反恐不應有“門戶之見”

新华社

text

(新華社記者劉斐、王建華)中國一貫堅定支持國際反恐合作,併為此做出了建設性的努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等國的反恐方向與行動亦應給予積極支持和配合,而不應區別對待。

聯合國安理會24日一致通過決議,要求各國通過邊界管制、情報共享和立法等措施制止外國恐怖主義參戰人員跨境流動及實施恐怖行動。

這項決議主要是為應對恐怖主義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而出臺的,得到了中俄的堅定支持。據悉,已有40多個國家表示要加入反對“伊斯蘭國聯盟。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在決議中承諾,要阻止外國恐怖主義參戰人員前往伊拉克和敘利亞。

中方堅定支持中東地區國家反恐努力,支持伊拉克加強反恐能力建設,願在情報交流、人員培訓等方面同各方加強合作。

武器、資金、人員、技術等恐怖主義賴以生存的要素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擴散,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跨越邊境的恐怖主義的流動性日益增強,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槍匹馬地有效應對恐怖主義威脅。

隨著世界各國都不可避免地面臨恐怖主義威脅,以及各國對恐怖主義危害和打擊恐怖主義難度認識的不斷增強,密切的國際反恐合作日益成為必要與可能。

安理會的新決議有助於國際社會在今後的反恐合作中打破“門戶之見,以一致標準和行動打擊不同國家境內存在的恐怖主義勢力。中國對決議的堅定支持應該換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所面臨的嚴峻反恐形勢的重視,並對中國打擊境內恐怖主義行動予以理解與支持,這是國際反恐合作不斷加強的一個重要表現。

長期以來,部分西方國家常以民族政策、宗教自由等為藉口區別對待中國反恐,不是質疑中國反恐行動的性質,就是指責中國反恐策略失當,這是典型的國際反恐“門戶之見。中國境內發生的暴恐事件常常無法得到部分西方國家第一時間的承認,甚至被別有用心地歪曲報道和非正義同情。

頗具影響力的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8月18日發表的美國新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埃米·常的一篇文章就是個中明例。文中將中國打擊恐怖主義的行為扭曲為:“在‘9·11’事件後,中國利用美國面對恐怖主義的脆弱心理,將國內的民族宗教問題披上實質性恐怖主義問題的外衣。

如此言論絲毫無益於國際社會團結互助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出席本次聯合國安理會反恐峰會的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指出,恐怖主義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現,不論何時何地,針對何人何事,都必須予以打擊,不能採取雙重標準,更不能與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掛鉤。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已經接收暴恐類信息有效舉報230件次,超過七成涉暴恐類有害信息來自於境外網站,內容包括宣揚宗教極端思想、鼓吹“聖戰、渲染恐怖血腥場景、販賣槍支等。

有證據顯示,中國境內的“東伊運恐怖分子經常在中東、西亞、南亞的國際恐怖主義營地接受體能、槍械、戰術、制爆制毒等方面訓練,後又通過非法渠道潛回中國境內或流竄至一些境外熱點地區製造實施暴恐事件。

中國境內的暴恐分子與境外組織的聯動不僅對中國本土安全構成威脅,也現實地威脅著世界其他國家。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打擊恐怖主義的全球戰爭方面自然而然地擁有共同利益,合作共贏應成為各國的普遍共識。

隔岸觀火,恐會引火燒身;自掃門前雪,難保他家瓦上霜不落自家院。

只有在遵循國際法與國際準則的基礎上,徹底破除“門戶之見,進一步擴大國際反恐合作,包括加大信息收集與分享、加強網絡反恐、切斷流動和融資渠道、推進“去極端化,才能消除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和滋生土壤,維護世界各國的共同安全和可持續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