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許曉青 周文其 胡龍江)有“中國大陸‘電影第一法’”之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7日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該法將於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的第一部專門關於電影的法律,它的出臺具有里程碑意義,使中國電影的全產業鏈納入到法制化軌道,而不是單靠政府規定和行政指令。”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電影史專家石川說。
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電影市場之一,其市場規模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超過440億元人民幣,2016年前10個月,電影票房已達到390.48億元,商業院線銀幕數增長到近四萬塊,呈現穩中有進的增長。
7日通過的法律,備受中外矚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電影產業促進法將長期以來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發展的成熟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為未來電影產業持續健康繁榮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電影領域的開放和改革逐步推進;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院線制改革”;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電影產業化改革加快。中國電影年票房已從數億元的規模,高速增長至400多億元的規模。
據了解,這部法律的立法理念從提出到醞釀,經歷了十多年。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立法本身可以使改革成果上升到法治層面,固定下來。
兩年多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解讀,7日通過的法律,體現了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的精神。法律明確電影活動的指導思想和創作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明確鼓勵創作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扶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題材電影。
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年逾九旬的秦怡說,立法明確鼓勵創作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電影,將思想性放在第一位,體現了鮮明的立場和指導作用。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中外合作項目日益增加。這部聚焦電影的法律還在附則中明確了“境外資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從事電影活動的企業的,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近年來中國電影國際交流頻繁廣泛,電影走出去力度不斷加大,每年應邀在境外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中國電影節(展)活動,參加國際電影節(展)並榮獲獎項。中國還與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電影合拍協議,有力地促進了合作製片業務的發展。
7日通過的法律第十四條規定,“合作攝製電影符合創作、出資、收益分配等方面比例要求的,該電影視同境內法人、其他組織攝製的電影”。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有助於合拍片數量的進一步增長。
同時,這部法律鼓勵多主體、多形式的境外推廣活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和利用社會上的活躍資源,為國產電影的境外推廣發揮積極作用。
此外,針對一些境外組織及個人在參與中國電影攝製過程中發生的新情況,法律第十四條明確規定,法人、其他組織“不得與從事損害我國國家尊嚴、榮譽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等活動的境外組織合作,也不得聘用有上述行為的個人參加電影攝製”。
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認為,這一方面顯示了中國電影產業走的是持續改革開放之路,不會閉關鎖國,另一方面也不會允許發生損害國家尊嚴和利益的情況,維護本國、本民族電影產業的合法權益,使之成為市場主流,這在世界各國也都是法理相通的。
針對市場關注的“票房虛報瞞報”現象,該法第五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有製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行為,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五十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情節特別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任仲倫說,這部法律回應了社會關切,彰顯了立法和執法的決心,依法準確統計票房數據,是維護中國電影市場健康發展的必要之舉。(參與采寫:王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