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共同體:時勢使然 前景可期

解放軍報

text

【亞太日報訊】據解放軍報報道,11月22日,東盟10國領導人在馬來西亞簽署了《關於建立東盟共同體的2015吉隆坡宣言》,宣布於今年年底正式建成以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三大支柱為基礎的東盟共同體,並通過了願景文件《東盟2025:攜手前行》,為共同體未來十年的發展指明方向。這是東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性成果,也將為地區一體化建設注入新活力。

自1967年成立以來,東盟逐步推進自身一體化進程,並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共同體建成表明,東盟的發展方向符合自身需要,順應時代潮流。

經濟共同體建設的核心目標是為了發展。當前,世界經濟平緩復蘇,但仍面臨嚴峻考驗,全年經濟增長預期可能創2009年以來新低。但亞洲經濟仍顯活力,這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效果密不可分。2007年,東盟各國簽署了《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明確在經濟共同體將實現產品、服務、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提升東盟的經濟競爭力,促進平衡發展,使東盟融入全球經濟。迄今,東盟完成了上述藍圖中90%以上的規劃。去年,東盟經濟總量已達到2.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共同體的建成,將進一步激發東盟內在發展動力,使之有望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政治安全共同體有助於各國協作應對挑戰。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東盟各國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相處之道——“東盟方式”,強調各國應平等相待、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這一理念已成為東盟國家認同的行為准則,為維護地區穩定發揮了獨特作用。東盟共同面臨諸多非傳統安全問題,地區恐怖主義威脅上升、自然災害頻發、跨國犯罪猖獗等問題,都不是任何一個東盟成員國可以憑借一己之力解決的。采取合作方式應對復雜的安全威脅,同時建構地區安全理念和架構,已成為東盟各成員國的普遍共識。政治與安全共同體的建成,將在新的起點上增進東盟國家間的政治互信,有利於各國減少分歧,共同維護地區安全。

社會文化共同體夯實東盟一體化的基礎。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增強是東盟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東盟共同體建設深化,人文交流與合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2009年達成的《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迅速推進,強化了成員國民眾的東盟共同體意識。

作為地區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東盟一直在東亞區域合作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東盟方式”為基礎,東盟已經搭建起“10+1”、“10+3”、東亞峰會等合作平台和相關合作機制,成為維護東亞地區和平穩定、尋求共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東盟自身建立了自貿區,並與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對話伙伴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東盟倡議並啟動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希望達成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和互惠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成員國人口約占全球人口50%,國內生產總值、貿易額和吸引外資接近全球三分之一,是當前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東盟經濟共同體建成,將提高亞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進一步對區域經濟融合產生積極輻射效應,成為地區一體化的新起點。

東盟共同體建成也是中國-東盟合作深化的重要契機。伴隨東盟宣布共同體建設成果,標志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全面結束的成果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關於修訂〈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及項下部分協議的議定書》舉行了簽字儀式。東盟10國均是中國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議中國和東盟打造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盟共同體的建成和自貿區的升級,將促進“一帶一路”倡議同區域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推動地區一體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為中國和東盟打造命運共同體提供新機遇。可以預見的是,中國與東盟的發展與命運將越來越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雙方的和睦相處和共同繁榮,將為東亞乃至世界和平發展事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