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百年老口岸的前世今生

text

新華社新疆霍爾果斯7月1日電

題:絲綢之路上百年老口岸的前世今生

新華社記者

關俏俏、賀佔軍

當夏日最後一縷陽光掠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界河——霍爾果斯河,沸騰了一天的邊境恢復了寧靜。百餘年前,俄國商人與伊犁的民間貿易就是從這裡開始自發進行的。

歷史上的霍爾果斯,一直都是專司邊貿的口岸。遠在隋唐時代就是古絲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驛站。至今,已是擁有133年通關歷史的老口岸。“這裡被稱為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的通道之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楊軍說,“霍爾果斯百年的口岸優勢為它成為中亞經濟圈‘發展支點’奠定了歷史基礎。”

1983年11月,霍爾果斯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恢復開放,實行陸路客貨運輸常年通行,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的國際大通道和橋頭堡。從此,霍爾果斯開始了新時期的口岸經濟發展,沿邊很多人受惠於口岸的開放紛紛“下海”。

在霍爾果斯擁有兩個門面的孫梅就是最早靠跑邊貿發家的一批商人之一。“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商品互補性非常強,貿易往來一直很有活力。中國的貨物到了哈薩克斯坦很搶手,很快就能銷售一空;哈薩克斯坦等國的貨到了中國,這裡的少數民族群眾都特別喜歡。”孫梅說。

“像孫梅這樣的商販有很多,他們規模小,邊貿經驗多,抗風險能力也強。”楊軍說。除了“落戶”霍爾果斯的商人外,還有不少中國商人走出國門,頻繁往來於中亞國家。

納茲爾別克·呼瑪爾汗2003年和弟弟一起將浙江一家企業生產的電子秤銷售到哈薩克斯坦。經過十年的發展,現在經銷網點已經遍佈哈薩克斯坦各主要城市。然而,2013年,納茲爾別克把哈薩克斯坦的生意交由弟弟打理,自己返回到霍爾果斯的中哈國際邊境合作中心。

2004年9月,中哈兩國政府正式簽訂協議,在中哈邊境的霍爾果斯口岸共同建設了5.28平方公里的全世界唯一跨國界的,由兩個國家的國土構成的邊境合作中心。

中哈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實行封閉管理,中哈雙方在各自區域留一個出入口,兩國的查驗機構由一線退入二線,採用“一線放開、二線監管”的原則。中哈兩國及第三國公民、車輛持有效證件進入這一區域後,可以跨境自由流動。“在合作中心裏人流、物流、資金流可以自由流動,沒有物理障礙。”楊軍說。而納茲爾別克正是看中了合作中心特有的優勢,才選擇了這個新的國際貿易平臺。

通過8年的建設,目前合作中心中方區域已有22個重點項目入駐,總投資近235億元,涉及商品展示、酒店賓館、餐飲娛樂、商業設施、金融服務等領域。慶華國際、義烏國際商貿城等14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蘇新中心、中科倉儲式購物中心等6個項目已於2013年建成。

通過合作中心,來自中國浙江、江蘇、上海、廣東、河北、山東等地機電五金,食品、服裝鞋帽等商品源源不斷地涌入中亞、西亞市場。

亞歷山大·馬拉德何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在哈薩克斯坦從事皮草加工銷售,在阿拉木圖開設有自己的加工廠。目前正在和中方的市場開發商洽談,計劃把自己的銷售點設在合作中心內。

亞歷山大告訴記者,合作中心搭建的國際貿易平臺不僅加強了與中國客商的交流,還有機會與中亞乃至歐洲客商開展合作,這對他無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將喀什、霍爾果斯兩座西北邊陲小城定為經濟開發區,予以特殊的政策。2013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賦予了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政策,標誌著合作中心成為全國首個“境內關外”的跨境人民幣創新金融業務試驗區。半年多時間,已有工農中建交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進駐並設立了分支機構。

如今,霍爾果斯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從過去跑到全國各地“求商”,逐漸演變為坐地“選商”。一個城區建設面積僅有21平方公里的百年口岸,眼下涌現出一股投資熱潮。客商往來穿梭依舊,基礎設施卻越發完善,道路寬闊,佈局精細,塔吊林立,不少商業樓盤正在隆隆的機器聲中修建,恰似現代工業文明在中國西北邊境上留下的時代符號。

在吸引眾多投資者前來尋找“錢景”的背後,是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進入商業開發運營階段、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激發出的“特區”效應。霍爾果斯這個百年老口岸正逐漸成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顆明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