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張寧
緬甸大選投票11月8日順利舉行。9日起,聯邦選舉委員會開始逐次公佈計票結果。
執政的聯邦鞏固與發展党(鞏發黨)方面9日表示,本党勝選機會較小;主要對手、在野黨全國民主聯盟(民盟)發言人吳溫丁聲稱,民盟已經贏得百分之七十的議席。民盟方面還說,黨主席昂山素季已經擊敗鞏發党競選對手,贏得議員席位。
2015年11月5日,在緬甸仰光,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主席昂山素季在新聞發佈會上發言。新華社發 吳昂攝。
其實,早在選舉之前,即便是在昂山素季被憲法條文阻于總統寶座之外的情形下,她的熱度在緬甸仍處處可見。不管選舉的最終結果如何,沒有人會否認,緬甸將進入新的時期,而昂山素季必將成為新舞台上最舉足輕重的角色。歷史上,不需要元首頭銜卻可以左右大局的人不在少數,昂山素季或許也會成為其中之一。
國父之女 “被動”從政
昂山素季踏入政壇,不像是早有安排、步步為營的設計。
昂山素季的父親昂山將軍是緬甸獨立之父。 資料圖片。
她的父親昂山將軍是緬甸獨立之父,在緬甸民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然而,父親1947年便遭暗殺殞命,素季時年兩歲,想必未曾來得及得到父親的耳提面命,更談不上政治栽培。
她的早期生活,倒是朝着遠離政治的方向而去。15歲那年,母親杜金姬就任緬甸駐印度大使,舉家遷往印度。印度的生活,似乎開啟少女素季的知性。她比較印度人和緬甸人的異同,觀察兩個東方國度在英國殖民後的不同表現,發現印度在保持古老文化和吸收英式文明之間的微妙平衡,培養出學者的思維方式。這或許為她未來從政積累了知識,儘管在當時,素季似乎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宿命。
幼年時的昂山素季。 資料圖片。
她的丈夫邁克爾·阿里斯卻認為,素季從未忘記自己是誰,自己的父親是誰。阿里斯說:“從昂山素季幼小時,她便思考如何幫助她的人民,如果她的人民需要她,她絕不會讓他們失望。”
1963年,時年18歲的昂山素季赴英國入學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職。1972年,素季和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國學者、牛津大學教授阿里斯結婚,當時她已加入英國籍。昂山素季和阿里斯一起在英國寧靜度日,生育了兩個孩子。
昂山素季一家人在緬甸的昂山素季母親家裡。 資料圖片。
她了解緬甸政局的水溫,亦曾表露不滿。然而,屬於她的時刻似乎來得仍顯突然。1988年,素季回到緬甸,本來目的是照料中風的母親,卻適逢政府和抗議人士的激烈衝突,導致流血。
從那時的照片看,43歲的中年女子素季,腹有詩書氣自華,近30年遠離緬甸的她,似乎很難和現實政治掛鉤。然而,抗議人士需要她作為昂山繼承人的影響力。各路勢力的代表,紛紛叩門拜訪她位於湖畔的家。素季開始走出家門,她從政的決心似乎逐漸清晰。
1988年8月26日,在仰光瑞德貢大金塔西門外廣場的集會演講台上,昂山素季發表公開演說。 資料圖片。
起先,她並未參加示威活動,說“這不是我的風格”。然而,1988年8月26日,她終於站到仰光瑞德貢大金塔西門外廣場的集會演講台上,面對上百萬群眾,呼籲政治改革。在場的人回憶:人們為這個嬌小的女人送上雷鳴般的掌聲,他們聽得如癡如醉,她像極了她的父親。
愛,在永不相見的日子
從此,素季開始漫長、艱難的人生。自1988年後,她便無機會回到英國的家。
1988年9月27日,昂山素季組建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出任總書記。民盟不久即成為全緬最大反對黨。1989年7月20日,緬甸政府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昂山素季實行軟禁,她拒絕以接受驅逐出境換取自由的“橄欖枝”。
即便在被軟禁期間,昂山素季的生活也十分規律。 資料圖片。
在素季失去自由的時光裡,痛苦莫過丈夫阿里斯和兩個孩子。幽禁伊始,夫婦曾鴻雁往來,一如他們戀情初始時的情形。後來,為抗議政府開拆、檢查她的包裹,素季拒收郵寄品,包括信件。
1995年,素季短暫獲得自由,全家得到團圓機會。這卻竟然是素季最後一次見到丈夫。
1996年,昂山素季向聚集在身邊的支持者們進行政治演講。 資料圖片。
1999年,阿里斯癌症晚期。他的簽證申請屢遭緬甸政府拒絕。在長達20年的軟禁期內,緬甸政府多次勸說素季離境,但她堅不從命。素季拒絕離境,她想要陪伴丈夫,但不願付出回不去緬甸的代價。他們電話傳情。儘管,電話線常被掐斷。夫妻沒能見最後一面。緬甸政府允許素季赴英國奔喪,她仍不肯離去。
在見不到妻子的歲月裡,阿里斯很忙碌。他父代母職,撫養孩子;他奔走呼號,營救妻子。普通男子,恐難在妻子的“任性”顛覆自己生活的情形下維持愛情。但他做到了。
素季在阿里斯去世的當天在萬里之外寫道:“我很幸運,有個一直了解我需要的好丈夫。”
1991年,昂山素季獲得諾貝爾獎,家人替她前往挪威領獎。 資料圖片。
不是沒有人指責她心腸冷酷剛硬。1991年,18歲的兒子亞歷山大代母親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時發言說:“要活的完整,必須有勇氣承擔他人所要求於你的責任。”知母莫如子,或許,這詮釋了素季的內心:冷酷源於更大的責任;因為崇高,愛不會被距離阻礙。
孔雀效應 勢將延續
必須承認,有人真的擁有超越常人的魅力。即使被迫與外界隔絕,素季的魅力亦從未消逝。
她身材嬌小,骨骼停勻,皮膚白皙,清麗端莊。人們用孔雀比喻她,十分貼切。有媒體甚至給民盟貼上“孔雀”標籤。
圖為《巴黎競賽畫報》為昂山素季拍攝的照片。資料圖片。
她有天生的親和力。1989年,當她第一次為選舉造勢而奔走緬甸各地的時候,人們便開始稱呼她“媽媽”。
她不缺乏勇氣。當她和支持者被軍人阻路,素季面對槍口平靜地說:“讓我們過去。”軍人警告說:“再上前我們開槍了!”素季繼續前行。高級軍官阻止了開槍。
她的勇氣,亦有失之魯莽的時候。她曾在會議期間,跳到桌子上,撕扯政敵的畫像。素季承認自己是個壞脾氣的女人。最近,她直言自己將超越總統,要垂簾聽政。她說出眾人默認的事實,但真話常不入耳,媒體因此發出批評的聲音。
然而,人們畢竟了解她。她堅守非暴力抗爭的原則,真心要帶領緬甸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2007年,緬甸由和尚發起的“袈裟運動”。 資料圖片。
她深鎖重樓的幽禁地,一直是民眾朝拜的聖地。2007年由和尚發起的“袈裟運動”中,深受民眾尊敬的僧侶也衝破軍警阻礙,來到素季宅前,這一幕成為運動的高潮。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緬甸的變化似乎不可阻擋。即便不能當上總統,素季必將發揮無人可以比肩的重要作用。她的光環能否繼續,要取決於能否展現治理能力,能否為化解民族間的武裝內鬥發揮作用,能否善加回應少數族群的訴求……
世界政壇上,不少女性政治家,往往比男性領導者多一份對權位的超脫。人們相信,素季亦有相當的政治智慧。她從政的初衷,不是為了承繼父親的王座,而是為了幫助國家和人民。她會不忘初心。
作者簡介:
張寧說,15年的記者生涯,似乎在不斷演繹一路向西的橋段,仍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級實踐。
2002年至2014年,張寧在10餘年間,五度轉場,先後在巴基斯坦、澳門、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駐站。儘管從業經驗豐富,遺憾一直未能“沖出亞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三個堪稱危險國度的摸爬滾打,令他的肌肉變硬,心腸變軟,略悟生命脆弱而寶貴的意義。
2004年東南亞海嘯、2011年美國撤軍伊拉克、2015年尼泊爾地震……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張寧都在現場,見證歷史。可以說,更多時候他的記者生涯與爆炸、槍擊和災難相伴,與此同時,他也試圖找尋這個世界何以變得如此恐怖和異常的答案。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仍不安寧,戰亂、恐怖、災難、災害,幾乎無處不在,今有幸借助亞太日報這一新媒體平臺,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幫助朋友們了解己身足跡尚未達到的領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張寧說,這些對戰地經歷的回顧,絕無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儕分享內心交織的悲欣,共同為尚在硝煙裡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過來人的心從未離去,仍與你們相伴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