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擔憂中國銀行業面臨危機 英媒:為時過早

參考消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英媒稱,中國的債務(尤其是企業債務)以極快的速度增長,這引起了對這個國家可能無法避免一場銀行業危機的擔心。這樣的危機將導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並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大負面影響。這種擔心是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一些投資銀行最近的評估,認為近年來新增貸款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產能過剩並且因此虧損的國有企業。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1日文章,實際上,雖然向無法償還以前貸款的利息和本金的企業提供更多貸款意味着金融風險明顯增加,但中國離潛在的銀行業危機可能還有數年時間。

這一判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雖然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已經很高,但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同樣很高。一個國家可以承受的債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內儲蓄同GDP的比例。

其次,中國積累的債務幾乎完全是本幣債務。自2014年第三季度以來,國內企業一直在償還外幣債務,現在外幣債務只占國內總體債務的5%。相比之下,最近對其他新興市場的研究表明,這些國家的外幣債務占總債務比例的中位數是中國的四倍。另外,中國仍是其他國家的主要淨債權國。因此,中國不容易遭受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打擊,那次危機是外國貸款方拒絕向亞洲公司提供新貸款造成的。

第三,銀行業危機幾乎總是從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出問題開始的。但是中國銀行業的負債絕大部分是存款。銀行對批發性融資的依賴度很低。因此,貸款加上表外資產的總規模大致等於存款規模,遠低於銀行業危機開始之前各國經常看到的120%至150%的比例。不管發生什麼情況,中國央行都擁有大量工具來應對潛在的銀行擠兌。例如,目前對銀行實行的存款准備金率是17%,這個數字可以下調,這將對銀行的流動性產生非常有利的影響。

對即將發生銀行業危機的擔心往往基於這樣一種論斷,即中國銀行業的狀況要比宣傳的脆弱得多。但是這種觀點沒有認識到一些銀行一直在積極核銷不良貸款。總的來說,中國銀行業的平均撥備覆蓋率約為150%。

脆弱的銀行最終將不得不大幅減少貸款發放,從而導致經濟陷入長期增長放緩嗎?日本就是這種局面,一些人認為中國也注定會這樣。但是上世紀90年代,當中國的銀行因向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提供過多貸款而處於破產邊緣時,政府啟動了大規模的資本重組計劃,使這些銀行得以繼續放貸,支持了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強勁增長。這與日本的情況截然不同。

此外,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中國銀行業受經營不良的國企的影響要小得多。

為了降低金融部門正在累積的風險,政府必須積極采取行動,減少流向長期不盈利的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的貸款。中央政府關閉這些所謂“僵屍企業”的行動已經開始,但是正遭遇地方政府的阻力。中央政府必須克服這些阻力,還必須通過加快壞賬核銷、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甚至對最脆弱的金融機構實行部分資本重組,來處理現有的不良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