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刊载了Timothy A. Kohler和Michael E. Smith等教授的团队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对古代社会的房屋、土地资源和被驯化的哺乳动物的数目统计,对古代社会不同地区的基尼系数进行了重新计算。该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格局很可能在古代社会就已初具雏形,自新石器时代后,亚欧大陆的贫富差距就已高于美洲大陆,尤其是北美洲和中美洲。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对古代社会的贫富差距研究局限在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和研究上,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能直接体现出同时期的家庭之间和社会之间的贫富差距。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量化研究,导致学界对当前贫富差距格局的历史原因研究进程缓慢。
该团队在研究中采用考古学中常见的房屋数目和规模来代表家庭财富,将63组历史遗址作为统计样本,并计算了它们的基尼系数。项目负责人Timothy A. Kohler教授表示,此次研究所选取的历史遗址均来自当前可追溯的最古老社会,样本覆盖了欧洲、北美洲、中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中国,样本覆盖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对现有学术成果的重大突破。
研究表明,古代狩猎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小。在狩猎时期,由于财富积累程度低,家族间的贫富差距也较小。直至进入农业社会,生产率和生活稳定性都有显著提高,伴随着财产世袭制和转移分配制度日趋完善,家族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此外,社会经济制度不同,衡量社会财富标准的参照物也随之变化。例如,在狩猎时期,猎物的种类、数目、重量和繁殖能力等被视为衡量狩猎者财富的重要标准,各部落联盟之间的盟友数量和规模也被视为重要的社会财富。进入农业社会,牲畜、土地、生产工具等物质生产资料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开始被视为衡量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
该项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发现了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格局的历史诱因。研究成果表明,在古代社会,就已经有悬殊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伴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扩大。也就是说,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精英阶层很可能在古代社会就已经是地主阶级。早在几千年前,他们就已经拥有了大型农场和充足的牲畜。
项目负责人Timothy A. Kohler教授表示,在农业社会,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差距。伴随着牲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田与农舍之间的地理局限性被打破,那些拥有充足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农民可以开拓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作物,并形成循环,长此以往,造成社会贫富分化。
另一位科学家Michael Smith教授表示,由于美洲大陆在农业社会时期并未被发现,中东地区的农业区分于传统的农业类型独立存在,因此在这两个区域,社会贫富差距并不明显。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