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馮武勇 劉秀玲)1965年6月22日,日本和韓國簽署《日韓基本條約》,實現了韓國1910年淪為日本殖民地以來兩國邦交的正常化。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圍繞歷史摩擦和領土紛爭等問題,日韓關係陷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
21日,日韓外長時隔四年舉行會談;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韓國總統樸槿惠分別在東京和首爾出席對方大使館主辦的紀念活動。然而,橫亙日韓的歷史傷痕和現實隔膜依舊深刻。
日韓關係癥結何在?
近年,兩國有識之士不約而同把目光重新投向奠定邦交正常化基礎的《日韓基本條約》以及《日韓請求權協定》等附屬協約。大多數歷史學家的共通結論是:日韓邦交正常化是在冷戰背景和美國的強大壓力下實現的。美國的冷戰需要壓制了韓國政府和國民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清算和賠償要求。《日韓基本條約》對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的殖民統治性質做了曖昧處理,《日韓請求權協定》刻意忽視殖民統治受害個體的聲音,為日後兩國關係埋下了歷史禍根。
冷戰結束不久的上世紀90年代,“慰安婦”問題浮出水面,某種意義上給日韓重新審視歷史提供了一個契機。1993年“河野談話”和1995年“村山談話”的發表,是戰後日本政府有關歷史認識的兩個標桿。但在當時,兩個“談話”就引起右翼保守勢力的猛烈反彈。原“慰安婦”們要求的責任認定、謝罪、法定賠償、歷史教育也一直沒有真正落實。50年前在美國催促下達成的日韓邦交正常化條約,不幸成為後來日本政府模糊歷史責任、拒絕賠償韓國“慰安婦”和強徵勞工的擋箭牌。
安倍政權上臺後,在歷史問題上明顯開倒車,先是參拜祭祀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再是對“河野談話”“村山談話”採取表面繼承、實質掏空的手法,使得歷史問題再次成為攪亂日韓關係和東北亞地區局勢的熱點。而在韓國,隨著存世的原“慰安婦”們年事漸高,對日本逃避歷史責任的做法越來越焦慮和憤怒。
就在日韓“歷史戰”處於膠著狀態時,山姆大叔的身影再次閃現。今年5月,美國國務卿克裏訪問韓國期間,公開敦促韓日克服歷史問題重新對話。日本媒體報道,克裏放話後,才有韓國外長尹炳世決定訪問日本一事。
然而,與當年如出一轍,美國沒有以客觀對待歷史的態度,而是出於“利益攸關”的考慮插手日韓關係。
50年前,美國出於冷戰需要壓制韓方聲音,客觀上幫助日本逃避了殖民統治追責;50年後,美國出於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需求,再次把本國利益淩駕於歷史正義之上,一方面對安倍政權歪曲歷史之舉熟視無睹,一方面出手壓制韓國要求徹底清算歷史的正當聲音。
但就跟50年前妥協留下禍根一樣,日韓歷史問題不會因此自動消失。在當前安倍政權大開歷史修正主義倒車的背景下,美國出於自身利益需要,無視歷史問題本身的是非曲直,以私利壓倒公理,強行撮合日韓,恐怕只會後患無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