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油价双重打击 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是否将至?

亚太日报

text

疫情的全球蔓延叠加原油“黑天鹅”,3月9日,全球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美股惊现熔断,全球股市均暴跌。股市大幅波动的背后是全球性恐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对全球市场造成不小的影响,油价大跌是否雪上加霜?全球金融危机是否再次来临?从新京报记者采访来看,历史上尚未出现因流行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或金融市场持续暴跌的先例,专家认为本次疫情与此前全球大危机的背景有较大不同,难以引发持续性危机。

全球股市震动恐慌是否延续?

专家:股市可能会继续震荡一段时间

本周一,由于OPEC会议未达成减产协议,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周一晚间美股开盘三大指数均出现较大跌幅,开盘仅4分钟左右,标普500指数即跌7%,触发了第一层熔断机制,暂停交易15分钟。这是美股史上第二次触发熔断,第一次触发熔断发生在1997年。

截至收盘,美国三大股指均收跌逾7%,道指下跌逾2000点,跌幅7.79%;标普500指数下跌7.60%;纳指跌7.29%。其中,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均创2008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与此同时,周一欧洲股市、亚太股市也集体下跌,德国DAX指数、法国CAC40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均跌超7%;韩国综合指数、日经225指数均跌超4%。

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大冲击因素是原油和疫情。由于上周末OPEC+会议未就延长减产达成一致,沙特打响了“石油价格战”,降低出口油价的同时大幅增产。周一国际油价全线下跌,WTI原油期货收跌26.74%报30.24美元/桶,布油收跌26.18%报33.42美元/桶。两者均创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油价暴跌在金融市场引发了连锁效应,上周日中东股市已率先受冲击,周一全球股票市场集体沦陷。

另一方面,COVID-19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进一步升级。目前全球确诊病例已超10万人,中国境内病例新增速度已经在减缓,而中国境外数仍在快速增加。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3月8日-9日一天时间内中国境内新增45个病例,中国境外新增3948个病例,疫情已经蔓延至104个国家或地区。周一意大利已经宣布封闭全国。

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时,外围股市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自2月20日之后,美股开始持续下跌,道指从29000点上方跌至2月底的25000点左右,在本次原油冲击之前已经累计下跌约13%。

目前市场恐慌正在加剧,周一CBOE恐慌指数VIX收涨约30%,报54.46,为2008年12月份以来首次重新收于50上方。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之前中国疫情的情况和中国的经验都为其他经济体提供了参考范本,其他经济体的应对措施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疫情再次在发达经济体和次发达经济体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比较低。因此,疫情演变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概率还是比较低。但由于各种防控措施都会影响到经济活动,所以短期内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避免,对于海外看业绩说话的资本市场来说,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也就属于情理之中。

潘向东认为,本次暴跌之后,全球市场可能短期迎来技术性修复,但由于海外疫情仍然严重,股市可能会继续震荡一段时间。

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要来?

专家:未有因瘟疫大流行导致全球衰退的先例

事实上,自疫情发展以来,多个国际机构相继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1月20日,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为3.3%;一个月后,IMF总裁表示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将再下调0.1个百分点至3.2%。

2月6日,知名咨询机构IHSMarkit发布报告称,如果中国目前的防控措施从3月份开始逐步取消,那么全球一季度实际GDP将减少0.8%,二季度将减少0.5%;2020年全年全球实际GDP减少0.4%。

3月2日,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疫情暴发前的2.9%下调至2.4%;若新冠疫情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可能会令2020年的增长率降至1.5%。

3月6日,亚洲开发银行发布报告,据其估算,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大约在770亿-3470亿美元之间,占全球GDP的0.1%-0.4%。其中,三分之二的影响落在中国身上。

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

历史上,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而影响全球、破坏力最大的全球大危机有两次: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刘鹤主编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提出,两次大危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在重大技术革命发生之后,重大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大繁荣引起大萧条。在危机暴发之前,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同时,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狂热;2008年危机前,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实质来看,两次危机都是在产业转型之后、缺少新增长点的情况下通过债务扩张和债务转移的办法来扩张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试图解决技术驱动力弱化、产业利润下降、生产过剩等长期问题,最终以危机方式被迫收缩。

可以看到,与这两次全球危机相比,本次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在前期背景、经济政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不相同。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考察近现代历史,尚未看到因瘟疫大流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或金融市场持续暴跌的先例。当前,牵动全球市场波动的核心因素是疫情新发病例数量。目前海外疫情处于暴发期,但伴随各国政府防控措施升级,疫情走势大体会复制国内模式。这样来看,本次疫情仍属外生性的短期冲击,难以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带来持久性影响。这是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区别。

不过,当前海外疫情仍处于升级阶段,各国也正在采取措施应对,短期内全球金融市场仍将处于剧烈波动阶段,下行风险很大,股市恐慌情绪可能会持续处于高位。

潘向东表示,从表象上看,目前全球需求出现快速收缩以及全球市场波动加大,与2008年金融危机是相同的。不过,2008年时是金融危机导致财富缩水,预期发生改变,导致随后的经济活动可能出现收缩,随着流动性紧张局面的改变,大家的预期随之改变。这次是因为疫情,大家的经济活动不得不收缩,只有疫情完全解除,大家才会慢慢恢复经济活动。因此,本次与2008年金融危机完全不同。

如何应对冲击?

机构预计美联储或将利率降至零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各国选择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七大央行同步大规模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中国政府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

本次疫情对全球需求的影响已经显现。美联储上周二已紧急降息50个基点至1%-1.25%,市场对于美联储进一步宽松的预期持续升温,CME美联储观察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在3月17日-18日将降至0.25%-0.5%的预期达到85%;4月28-29日降至0-0.25%的预期达到46.5%。国际机构预计,美联储可能在今年7月前将利率降至0。

除美联储之外,还有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加拿大等央行决定降息。

王青认为,全球央行有望进入新一轮宽松潮。疫情范围已超过100个国家,各国宏观经济普遍面临疫情带来的直接冲击;另一方面,疫情在主要经济体升级后,会通过产业链向全球传导。这意味着即使本国疫情可控,但仍面临短期内经济增速快速下行风险,需要出台宏观政策进行对冲。

但美联储再降息两次就已达到零利率,而欧洲、日本等国已是负利率,货币政策能有多大空间和作用?王青表示,未来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程度,将主要取决于大型经济体新发病例数量及持续时间,货币宽松无疑将缓解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烈度,金融条件放松后,企业等微观实体的生存及运营能力将得到改善,宏观经济总需求会受到支撑。但是,考虑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货币政策空间普遍较小,下一步财政政策或将进一步发力,主要包括防疫支出扩张,定向减税等措施。

中国将如何应对?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

中国央行暂未跟进降息。潘向东提出,对于我国来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目前为止,我国货币政策以结构性政策居多,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择机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未来我国央行可能会继续降息、降准,甚至不排除下调存款基准利率。

现在疫情海外发展较快,疫情拖累全球经济,也会反过来影响中国经济。中泰证券研报指出,回顾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速的拖累高达3.9个百分点。参照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果全年GDP增速目标在5.5-6%之间,那就意味着投资与消费对GDP同比增速的拉动,要达到9.4-9.9个百分点。如果一季度仅能实现4-5%的增速,那2-4季度的压力就会明显放大。

潘向东表示,由于各国医疗条件、应对疫情的态度与方式各异,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如果海外经济体采用与中国类似的隔离手段,未来海外经济数据可能也会像2月中国PMI一样深幅下跌,甚至这个下跌时间可能会更久。因此,虽然国内经济供给能力在恢复,但未来外需存在较大的回落压力,可能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二次冲击。

在国内宏观政策方面,除了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PSL投放规模可能扩大,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可能扩大;还需要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以及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此外,要通过基建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产业政策方面要加速经济转型,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