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子好了,民族服装需求量大,一年四季忙到头。”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底村,正在缝制民族服装的拉祜族妇女罗娜迫笑着说。芒底村是拉祜族、佤族、傣族、彝族聚居村,民族节日一起过,大家都要穿新衣,“每套服装700到1000元不等,刚刚过去的泼水节这一季,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不比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挣得少。”罗娜迫说,现在这日子,就像在梦里似的。
2015年,通过政府补助和无息贷款,罗娜迫家和全村400多户1828名少数民族群众告别了低矮潮湿的茅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村民通过种植甘蔗、茶叶、草果和养殖,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芒底村的转变正是临沧少数民族变迁的缩影。
小康路上,让兄弟民族“全身退”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属于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6%。其中,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傈僳族、德昂族、景颇族等“直过民族”人口26.65万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少数民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挡雨。层层叠叠的大山养活了他们,也阻碍了他们脱贫的步伐。前几年,临沧少数民族还处于深度贫困中。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临沧先后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计划、扶持俐侎人发展计划和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实施少数民族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六大工程,不断加快少数民族脱贫步伐。
今年,随着永德县脱贫摘帽,临沧实现整市脱贫,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整体脱贫,6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全市100万少数民族群众迎来千年巨变。
美丽乡村,让新农村欣欣向荣
“小时候一家7口人挤在一间茅草房里,最怕下雨天,屋顶到处漏雨,地上都是稀泥,睡觉要盖油布。”佤族村民王尼来对当年的窘境刻骨铭心。
王尼来四处打工,妻子在家干农活,由于没有文化和技术,两人常年勤苦也只能解决温饱。2015年,通过政府技术帮扶,王尼来加入村里的养鸡专业合作社,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王尼来终于盖起了180平方米的小洋楼。
脱贫攻坚以来,临沧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改善少数民族居住生活条件作为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通过原址拆除重建、改造加固除危、保护修缮提升、进城定居、政府兜底等方式,并配套水、电、路、通讯、光纤网络、学校、村医室、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居住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群众住进了安居房,一条条硬板路通村到组,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4G网络,群众看病、孩子上学不再难,村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
同时,临沧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三步并做一步走,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如今,行走在边疆民族村寨,一幢幢特色新民居成为青山绿水间的靓丽风景,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产业扶贫,让才干开辟新天地
素质型贫困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临沧以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夯实少数民族群众稳步脱贫基础。
正是采茶的季节,一群年轻人却聚在村口打牌、喝酒、闲聊,这是驻村工作队队长方游初到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菖蒲塘村时看到的一幕。
扶贫必先扶智,驻村工作队先后对600多名群众开展农艺工、建筑工、种植养殖、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同步开展核桃、茶叶、魔芋等产业培育,让全村俐侎人通过科学种养殖增产增收。
在产业培育的基础上,菖蒲塘村成立了“汇心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将全村核桃、茶叶、蜂蜜进行加工,并与知名电商合作,进行农产品网上销售。曾经“见人就躲”的俐侎人,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不足4000元增加到9158元。
“过去,全家守着几棵核桃树靠天吃饭,年收入不过千元。”通过技能培训,村民李正强增长了才干,在家种茶叶、核桃、魔芋,农闲时外出做建筑工,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最近两年,盖了房、买了车,得空搞点运输,一年少说也能挣10万来块!”富起来的李正强喜笑颜开。
目前,临沧形成了茶叶、核桃、蔗糖、澳洲坚果、咖啡、蔬菜等十大重点产业,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确保每个村有1至2个产业,每户至少有1个增收产业、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为少数民族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感恩逐梦,让奋斗成就幸福
“党的光辉照边疆,各族人民奔小康,酿出米酒香万里,富裕不忘党中央……”耿马自治县光允寨的村史长廊上,原始的劳动工具、破旧老房子照片、脏乱的旧寨样貌,和如今功能齐备、鲜花盛开的新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几位傣族老人用古老的音调歌颂着党的恩情。
临沧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少数民族群众感恩教育,在知党恩中增强脱贫信心,在感党恩中燃起奋进力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党的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奋斗,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光允寨傣族村民李老四过去常常到村里要低保、要补助,是出了名的“刺头”。现在的李老四,通过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盖起新房,在种植烤烟、魔芋和养殖的产业帮扶下,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如今,村民要补助救济的少了,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的少了,问发展项目的多了,相邀外出务工的多了,田间地头都是人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光允寨党总支书记李朝阳说。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梯田金灿灿,村寨盖新房。哎哎哎,脱贫致富奔小康、奔小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如今,一首《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生动诠释着边疆少数民族跨越千年的巨变。正如新歌所唱,边疆面貌变了,少数民族生活变了,边疆各族人民再次唱起新歌。
“临沧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实践,把党的光辉传遍村村寨寨、照到边疆各族群众的心坎上,转化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市委书记杨浩东说,当前,临沧正处于决战决胜、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临沧特别有底气、特别有希望、特别有力量,我们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奋力绘就边疆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通讯员字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