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沒有讀到中國人的“心聲”

參考消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據參考消息網17日報道,日本《每日新聞》16日刊登該報中國總局局長工藤哲的一篇文章,題爲《切實感受到理解對方的重要性》。文章認爲,日中之間要改善關係首先要從瞭解對方入手,不要給用一成不變的固化框架看中國人,日本人和中國人本心都不希望日中交惡。全文如下:

2012年9月,因日本政府國有化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引發中國强烈反對,中日關係趨冷,大規模反日游行在中國各地爆發。也是在那時,我們發起了“鄰國的心聲——中日民間對話”專題報道。在中國經營的日本超市遭到破壞,鶏蛋、石頭也砸向日本大使館。乘坐日本車的中國男子被游行人群暴打至重傷的事件也被中日兩國媒體大範圍報道。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國有識之士仍秉持理性的觀點。我們發起這一專題報道的宗旨就是要介紹這些“民間的聲音”。

三年多來我們總計刊登文章19篇。其間經歷安倍晋三參拜靖國神社、北京大閱兵等多個引發中日關係動蕩的事件。但是在與采訪對象面對面、認真傾聽他們的話便會發現,沒有人真心希望中日間的對立升級,而且都表達了在維持關係穩定的同時實現發展的意願。

中國人對日本的敵意幷沒有政府宣傳的那麽嚴重,我們讀到了這樣的“心聲”。我想,如果在個體互動的過程中能够尊重對方的立場、冷靜傾聽、逐步建立起信賴關係,那麽即便自己一方的主張激烈,也能得到對方的理解。

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瞭解對方,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和冷靜面對。我所擔心的是在思考問題時囿于“中國人=沒素質”這種刻板的印象,這將導致思考陷入停滯。在北京的確遇到過態度惡劣的民衆等等不愉快的事情。空氣污染、物價高企、不穩定的中日關係都是導致印象惡化不可忽視的因素。但是“中國人”的範圍很廣,僅僅靠“爆買”這樣一個詞是無法完全涵蓋的。

自我2011年春赴任中國至今已經有五年時間,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民衆的交流方式也轉變爲“微博”和“微信”。老百姓的著裝也越來越講究,城市裏比日本人薪水高的人幷不罕見。以前市民對嚴重的空氣污染不以爲然的態度令人驚訝,但現在每當空氣質量惡劣的日子大部分人都會戴上口罩。能在多大程度上瞭解這個迅速變化的中國取决于我們能否與之親密接觸。

一系列的采訪也促使我對如何報道中國有所思考。常規的報道無外乎領導層的動作、外交、經濟、社會問題、突發事件、自然灾害等等。但是這些刊登出來的新聞在現有框架下幷不能完全表達人們的心聲。

現任駐華大使木寺昌人將當下的中日關係形容爲“爬坡”。雖然總的基調是上升,但也面臨不進則退的局面。

作爲媒體,有必要發出那些不斷變化著的“民衆”的聲音、爲讀者提供更多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東西。今天中國所發生的都是多種主題交織在一起的事情,依靠舊有的報道方式已經難以做到全面。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對激變中的中國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