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香港 | 維園年宵市場:不變的老香港年味

亞太日報

text

維園年宵市場夜景

【亞太日報綜合報道】農曆新年是中國人心目中份量最重的傳統節日,雖然各地慶祝風俗不盡相同,但不變的是閤家團圓其樂融融的氛圍。對香港人來說,除了除夕晚那一頓暖洋洋的團年飯,每年必不可少的餘興節目之一,便是舉家一起去年宵市場逛逛。

年宵市場上售賣賀年飾物的商販

在農曆新年前約五天,香港各大公園都會舉辦年宵市場。其中最著名,也是每年規模最大的,是位於香港島已有逾四十年歷史的維多利亞年宵市場。年宵市場上售賣乾貨(賀年飾物、創意貨品等)及濕貨(賀年花卉),在除夕當晚最為熱鬧,接近天亮時,貨品價格便會降到最低。

逛花市 行大運

人們在年宵市場上選購桃花

年宵市場又可稱為“花市”,選購年花是香港人過年期間的一項既定節目。逛花市,行大運,是源自廣東的風俗,也寓意著新一年“花開富貴”、“大吉大利”。年花的銷情也或多或少反映出經濟狀況及市民的消費意願。在眾多年花中,以蘭花和桃花為港人最愛。

至於今年的鮮花行情,人稱“蘭花大王”的香港千葉園董事長楊小龍說,今年至少有10多種新蘭花面世,如出自台灣的“小珍珠”、“東方之珠”、“夜明珠”及“玉如意”等,當中“玉如意”更已賣光,反應熱烈。

楊小龍說,港人喜愛大紅大紫的蘭花,但年輕人、日本及西方的客戶均愛白色蘭花,愛其清新典雅,預料今年年花銷情不俗。

年宵市場上售賣的各種寓意吉祥的蘭花

有花商表示,今年的百合、菊花、劍蘭及蘭花的價格均比去年便宜,而受港人鐘愛的桃花受華南暴雨影響產量下降,預計售價將較去年提高2成。

香港年宵的歷史

所謂年宵花市,舊時稱為“除夕花市”,起源可追溯至明代,最早期的花市始見於廣州。到了19世紀60年代初期,花市基本上固定在春節前幾天舉行。光緒年間有一首《羊城竹枝詞》這樣形容:“羊城世界本花市,更買鮮花度年華。除夕案頭齊供養,香風吹暖到人家”。逛花街的風俗不僅來源於廣州人對花的情有獨鍾,更因為花能代表無數的好意頭——花開富貴、春華秋實,幸福就此開年。

香港維園年宵市場中充滿濃濃年味的商家招牌

到了60、70年代的老香港,年宵市場主要集中在維多利亞公園、旺角近又一村花墟球場和沙田一帶,除了有桃花、水仙等攤檔,還有不少賣乾貨和食物的小檔攤,一家大小便衝著辦年貨和買年花而來,小朋友最喜歡的就是墟市內的吹氣玩具、氫氣球和棉花糖。那時候,正值香港經濟起飛,而人們的娛樂活動遠沒有如今豐富。不少家庭一吃完團年飯,便到花市行逛,市場內非常有新年氣氛。

競投攤位 價高者得

如今,每年的維園年宵市場攤位的最終歸屬都由商家們競投產生。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數據,2016年維園年宵市場共租出448個攤位,其中包括257個乾貨攤位、180個濕貨攤位、8個主題攤位及3個快餐攤位,競投總收入超過1200萬港元。

2016年維園年宵市場攤位競投現場。 文匯網圖片。

其中,最大快餐攤位以史上最高的63萬港元成交,成為今年的“檔王”。以維園年宵為期7天計算,每日平均租金高達9萬元。已連續第3年投得該鋪位的餐飲公司稱,雖然去年蝕本離場,預計今年也將繼續虧損,但希望借農曆新年為公司宣傳沖喜。年宵市場在香港人心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港味美食優惠多樣

油角、煎堆、年糕、蘿蔔糕等等是香港傳統的賀年小食。今年,有商家在中式美食的基礎上,推出“黑松露蘿蔔糕”、鹹味“發財好市雞蛋仔”等中西合璧口味;也有商家打出30元售8頭蠔皇鮑魚的噱頭。此外,情侶“買一送一”和長者半價等優惠也成為招攬遊客的方式。

遊客在維園年宵市場中選購

電子紅包在2014農曆新年於內地掀起熱潮付款模式在內地盛行,但香港仍未普及。今年有商家擬在年宵市場推出試用版電子紅包,雖不能作真正的交易用途,但體驗交易新方式,旨在刺激港人思維,更多地放眼內地和世界。

此外,今年年宵市場還出台新規——禁止售賣魚。觀賞魚也被從特許協議內准售貨品附表中刪除,往年年宵常見的餘興節目“撈金魚”將不再出現。這一規定或許與去年年宵結束,有市民發現“撈金魚”攤檔中活生生的金魚被棄於垃圾堆中有關。

今年人流銷情或雙下跌

今年的維園年宵市場將在2月2日至8日一連舉行7天。這期間,包括深水埗花墟公園、觀塘遊樂場、荃灣沙咀道遊樂場等地也將舉行規模不等的年宵市場。雖距離開幕尚有一段時間,但商家對今年的銷情並不看好。有商家指,內地旅客減少等因素讓去年年宵生意按年下跌了10%,預計今年人流和銷情會雙雙下跌,因而希望以美食和優惠炒起節日氣氛,盡力吸引更多遊客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