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中國策: 中美經濟關係三問

新华社

text

中美經濟關係三問之一:規則之爭如何看

規則即法。國際關係中,訂立規則往往是國家間博弈的最高形態。規則一旦確立,意味著某種平衡達成,將影響一定階段的穩定。

有觀察家認為,在當前全球最重要也最複雜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之間,規則制定權的合作與競爭日益增多。從這個意義看,正在北京舉行的最新一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中美雙方就雙邊乃至多邊的一些重要規則進行對話、競合的平臺。

而規則博弈之所以會成為中美專家關注的熱點之一,在於國際關係現實的變化。僅就經濟軌道而言,近年來,兩個大國的競合態勢在越來越多的場合、渠道和領域中增強。以貿易和金融領域為例,圍繞雙邊投資協定(BIT)、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金磚國家討論建設開發銀行、一些重要國際組織改革等多項議題,國際上關於中美背後規則博弈的輿論時有出現。

長期看,這是歷史潮流的自然趨勢。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在今年一次講話中判斷,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崛起是近年來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歷史大勢。新加坡著名學者馬凱碩說,“我們這個世界正經歷著不可逆轉的大融合。這種大趨勢和大融合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極為深遠。而經濟規則只是新生的經緯脈絡中之一環。人類社會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力和智慧來順應和把握其帶來的劇變。

中期看,這是最近一輪全球金融危機後國際力量對比變化的結果。2008年爆發於發達國家的國際金融危機迄今已六年,儘管緊急狀況暫告止歇,但危機帶來的影響仍在延續。正是由於這次危機,使得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的總量與增量中的相對佔比都顯著提高。而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的佔比相對下降。興衰之間,力量變化不言自明,規則變化的需要亦在情理之中。世界銀行行長金墉等多位國際組織負責人在許多場合都表示,國際經濟關係的規則要適應新的世界經濟現實。

再從雙邊關係看,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戰略張力,必然會體現在國際關係的各個層面,經濟關係自不例外。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持續相對高速成長的新興經濟,美國依然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二戰後所形成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主導者。二者之間不可避免會在新規則形成的過程中,既面臨利益的契合,又面臨一些客觀差異。

今年上半年,中美經濟關係中就又出現一些噪音。對於時不時就會出現的差異與噪音,美國前財長保爾森認為,雙方對此都能坦誠相見,都有著積極推動雙邊關係健康發展的堅實意願。

反觀在全球和雙邊經濟關係中的規則問題,可以期待,中美雙方會秉持長期合作之本,在競合中多對話、求共贏,使中美合作的紅利既有利於各自國家利益,又能惠及全球。

**

中美經濟關係三問之二:互疑擔憂咋破解**

在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李侃如看來,中美關係必須扭轉當前地緣戰略關係的向下趨勢。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正是雙方增加戰略互信的良機。

兩年前,李侃如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輯思共同提出了“中美戰略互疑概念。兩年過去了,李侃如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互疑會導致誤判,而誤判會導致悲劇,這是目前雙方需要認真解決的主要問題。

“搞清楚對方在這些問題上是怎麼看的、試圖做些什么非常重要,李侃如說。而一年一度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已經成為雙方增進了解和互信的重要平臺。

雖然短短兩天的會期不太可能達成重大具體協議。但在政治觀察人士龔小夏看來,“機制本身比“對話更重要。這位哈佛大學博士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刊登的文章中寫道:“雙方的有關人員隔一年就到對方那裏去認認門、聊兩句……知道自己這個部門有什么事該去對方那裏找誰,也許哪天就能因此將一次大的貿易或外交摩擦化解於無形。

從官方層面來說,中美目前擁有以戰略與經濟對話為首的六十餘項雙邊對話機制,而在此之外的民間交往也日趨深化,成為促進中美交流、互信的重要新一極。

李成和布魯金斯學會另外七位專家剛剛結束了在北京的密集訪問活動,和中國政府、學術界和企業界廣泛交流。李成在其博客中寫道:“我們的學者見了企業家、經濟學家和主管經濟的高級官員。他們普遍都對(中美關係)前景樂觀,我們的交流強化了一個事實:我們的經濟紐帶依然強勁。

雖然近期中美關係不斷遭遇逆風,但雙邊交往的熱度依然持續升高。除布魯金斯學會之外,美國另一大權威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從2012年起每年都會派出龐大的學術代表團來北京訪問。

曾多次率團訪華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對新華社記者說:“智庫間的互動為促進雙方高層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過去幾年來我們和中國同行的互動讓人十分興奮,在此過程中,我們幫助使人民幣匯率問題漸漸不再成為中美相互指責的焦點。

在本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前夕,美國高盛集團董事長勞爾德·貝蘭克梵再次訪問北京,呼籲中美儘快簽署雙邊投資協定。他對新華社記者說,改善中美關係,“最簡單、最快捷的實現方法就是強化經濟合作關係、增加互相投資、增進經濟一體化程度。他認為,這種合作會倒逼中美著手解決分歧。

包括高盛在內的美國商業階層一直以來都是中美關係的粘合劑,因為商業階層是中美關係改善的直接受益者。近年來,貝蘭克梵每年都會到訪中國,除了拜訪客戶和管理層,他每次都會和中國媒體交流,多次表達他對中國經濟,以及中美關係不斷深化的期待。

可見,目前中美雙邊交往的維度正在不斷擴大,深度不斷加深。相信多角度、多層次的中美雙邊交往,將成為破解互疑擔憂的最好方式。

中美經濟關係三問之三:利益交匯怎深化

不少人用“堪比入世來形容中美締結雙邊投資協定(BIT)潛在的深遠意義。7月的北京,BIT談判能否借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良機取得進展備受關注。兩國經貿聯繫日益深入,深化投資合作成為擴大利益交匯點的新突破口,如何為此搭建高標準的橋梁考驗中美雙方共同的誠意和智慧。

以確保雙方以非歧視性原則對待對方投資為核心的中美BIT談判於2008年啟動。去年夏天,兩國確定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後,談判進入實質階段。一年來,中美就如何推進BIT舉行了多次磋商,文本談判漸近尾聲,負面清單談判即將啟動。

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中美各自經濟的階段性特點呈現出投資合作的巨大空間。在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看來,一方面,中國正從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經濟向服務業引領的以消費為基礎的模式轉變,這樣的轉型蘊藏著巨大商機,而美國在服務業領域具有全球領先優勢。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來對外投資高速增長,中國企業有著強烈的投資意願,如果雙方能為投資的市場準入制定基於規則的框架,便能為兩國經貿發展帶來更廣闊前景。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和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均認為,中美推動投資協定“恰逢其時,協定的簽署能確保雙邊投資遵循明確標準……這樣的保護作用一旦生效,對兩國經濟的貢獻將立竿見影,對整固中美整體關係也大有裨益。

投資壁壘有待消除,合作的藩籬還需化解,雙方對彼此商業規則、法律架構和社會制度的認知也有待深入。因此,談判難以一蹴而就,棘手的問題還需更多耐心。

中國在負面清單模式上的積極探索表明瞭參與對話的姿態。新版的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剛出爐,國務院近日又下發意見,明確將改革市場準入制度,同時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這既順應中國深化改革的步伐,也體現中國與國際接軌的戰略考量。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認為,中國應積極參與高標準的雙邊及區域投資協定談判,通過互惠方式在市場準入和投資者保護等方面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和安全環境。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傑弗裏·肖特指出,中國還需要更多時間將對外資開放的程度和範圍與國內經濟改革的步伐相適應,美國也需思考如何對待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安全審查。只要雙方都有解決問題的良好意願,便能減少疑慮、增進互信。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會見美國前財長保爾森時強調,中方一貫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不因一時一事而改變。兩國的共同利益和相互聯繫遠大於差異和分歧。

這樣的表述放在經貿合作領域尤其貼切。中美經貿的相互依存還將長時間持續,本次戰略與經濟對話為中美擴大利益交匯點提供了重要契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