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連豐彰顯深化改革成效

經濟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夏糧連續豐收,既為國家糧食安全增加了現實籌碼,也直接印證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突出成效:改革為糧食生產帶來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經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抓住了糧食生產的主要矛盾;組織方式改革創新,解決了誰來種糧的現實難題;生產方式改革創新,則找到了怎樣種糧的長遠路徑

夏糧再獲豐收,為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實實在在地鼓了一把勁、添了一把力。糧食穩,人心安,作為上半年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夏糧連豐既為國家糧食安全增加了現實籌碼,也直接印證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突出成效:改革為糧食生產帶來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

回顧這輪已持續12年的夏糧豐收之路,可以發現,以連續12個一號文件為代表的中央支農強農惠農政策,構成了一幅路線逐漸清晰、力度不斷加強、指向逐步精準的糧食安全保障立體圖畫。自2004年,針對當時緊迫的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兩大現實問題,中央一號文件著重提出了打通糧食生產與農民增收“瓶頸”難題的保障措施。此后,隨著國情農情變化,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放在三農工作首位,堅持以改革為動力調整完善支農政策,既著眼當前突出問題,又著力從系統性、全局性、根本性問題出發統籌考慮糧食安全,使財政資金在糧食生產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道路。

經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抓住了糧食生產的主要矛盾。上世紀80年代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離開土地,加上人均耕地少,種糧比較效益低,糧食規模化與耕地碎片化矛盾愈發突出。土地制度是農村經營體制的核心,在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之后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成為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課題。為此,在各地探索創新的基礎上,黨中央及時做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的頂層設計,為改變有地沒人種、大戶沒地種的狀況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從體制機制上找到了統籌解決種糧積極性、種糧效益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總開關,以適度規模經營、新型經營主體為特點的糧食新格局,點燃了各地糧食生產新熱情。

組織方式改革創新,解決了誰來種糧的現實難題。這幾年,各地加緊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使農民可以放心流轉土地,各種新型經營主體因此快速成長。新型經營主體的成長,在帶來規模化、集約化效益的同時,又帶來了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壯大,使分散的農民在市場化組織經營體系中,逐漸擺脫了種地難的壓力。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個人,但大戶經營、協會經營、托管經營、代耕服務等形式的出現,種糧的人少了,產量增加了、效益提高了。

生產方式改革創新,找到了怎樣種糧的長遠路徑。糧食持續增產,這種高位爬坡促使夏糧生產必須與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舉措相結合。過去,依靠拼資源、拼環境、拼投入尋求糧食增產,現在,水肥藥減量化、耕作方式綠色化方興未艾。由于新型經營體制為新的經營主體帶來了更多效益,調動了種糧人尋求科技支撐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平衡養分、修復耕地越來越普遍,而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帶來了夏糧從育種耕種到收獲加工全程增產增效。

一滴水見太陽。夏糧連豐,讓我們對中國糧食道路更充滿信心。總結經驗,有利于我們在新的征程上堅定不移地深化農村改革,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永遠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