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倫敦適合年輕設計師成名,米蘭和巴黎是頂級設計師的小圈子,而紐約則太過商業化,”這是時尚界多年來的“陳詞濫調”。在倫敦,衆多的時尚新秀選拔機制以及對新銳設計的寬容市場態度似乎都在印證這一說法。因此目前,大部分中國的年輕設計師也都選擇在英國倫敦的知名時裝設計學院進行深造。
但曾經走出過Marc Jacobs、Tom Ford,由讓王大仁(Alexander Wang)、林能平(Phillip Lim)、吳季剛(Jason Wu)等亞裔設計師大放異彩的紐約如今開始迎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甚至是亞洲)設計師。近幾季,Babyghost(黃悄然和Joshua Hupper)、Taoray Wang(王陶)都在紐約時裝周上大放異彩,還有從時裝孵化項目VFiles走出的Feng Chen Wang(王逢陳)和Andrea Jiapei Li(李佳佩),無論是主打實穿的品牌還是張揚創意的設計師似乎都在紐約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爲何紐約更容易接受不同國家和種族的設計師們呢?因爲,美國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的種族熔爐。而紐約從下城的中國城到小意大利區,中城的小印度區和韓國城,以及東村、西村和上東區等地區分布,似乎沿著東西南北某一方向每走過十條街就是一個新的區域和一種新的體驗。這樣的分布並沒有産生隔閡,而是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交流。
加上美國的時尚和政治一樣,經常需要從上向下影響,因此倡導種族平衡的政治正確成爲了少數族裔設計師在事業上的助力。過去,第一夫人Michelle Obama在公開場合經常穿著美國本土設計師的作品,吳季剛作爲華裔設計師也受到了她的力挺。這促使了更多精品百貨店將目光轉到像吳季剛等華裔設計師身上。
同時,美國又是典型的消費主義國家,所以紐約時裝周作爲四大時裝周中唯一在非歐洲地區舉辦的時裝周,會更加注重商業,因此比起倫敦昙花一現來說,紐約時裝周上更容易打造出有野心真正樹立品牌,迎接市場壓力的設計師。在商業上,美國設計師們通常會將自己包裝成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在提起Ralph Lauren時會想到他的馬球衫,更會想到他的美國生活方式。如Tom Ford和Marc Jacobs的商業設計師,甚至如Rick Owens和Thom Browne這樣更加注重設計的設計師們都在努力將自己的品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限于一雙球鞋或是一套西服。深谙此道的華裔設計師王大仁在十年間打造了“放工模特/銳舞青年”的形象,其極簡但帶有酷感的設計已經成爲了他這一代年輕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近期,Tom Ford、Tommy Hilfiger等美國設計師紛紛轉向“直面消費者”的時裝發布,而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A)也提出了將紐約時裝周改爲“即看即買”模式的提議,希望將時尚進一步商業化。
Babyghost 2016秋冬系列發布現場
“在紐約秀場上展示的款式和最終生産銷售的産品往往不一樣。在權衡秀場款式和銷售款式的時候,就需要重新考慮水洗和樣衣這些事情,某種程度上是重新設計的過程。我想平衡好秀款和銷售款的關系,盡量讓自己的秀款也能直接做銷售款。”在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設計專業碩士畢業的李佳佩說道。這位近日入選LVMH Prize年輕設計師大獎名單的中國年輕設計師將自己的設計風格形容爲“玩味,優雅和運動範(Sporty)”。
于2010年在紐約下城創立的時尚品牌Babyghost更是創意和商業成功的典範:兩位設計師黃悄然和Joshua Hupper都曾在Diane von Furstenberg實習,並在Nathan Jenden一起共事。二人依靠玩味的設計和對網絡宣傳的重視和與中國超模以及網絡紅人之間的互動,在紐約和中國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同時,Babyghost將往年銷量高的單品加入Stash House再版系列中,在每一季度推出新的作品同時也能讓新的顧客們購買到往年的熱銷單品。
對于致力成爲設計師的中國學子來說,就讀于美國的時尚設計學院所收獲的訓練也不一樣。這些學院會在課程中加入商業的部分,以便讓年輕的時尚設計師們更加有商業意識和商業頭腦。帕森斯設計學院的教授Mary Gehlhar表示:“即便是最有創意的人們也需要對時尚産業有認識,並了解各種決定是如何作出的。生産、分配和財務都會影響設計,同時了解銷售相關的數據和將産品帶向市場的策略都會保證設計師的成功。即便你不想成爲一個企業家,或是打算和商業能力更強的商業夥伴一起共事,你也需要了解大的環境和該環境中特定的語言。”
“老師告訴我們,對于所有設計師都很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有誠意且有原創感,以及是否在自己的服裝系列和項目上投入了心血,無論設計風格商業與否。一件設計作品是否有誠意,顧客們是完全可以看出來的,”一位目前正在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設計專業就讀的大三學生薛霁菲這樣告訴BoF。
同時,與先入爲主的刻板印象不同,美國時尚界一直有著發掘新秀設計師和支持新銳設計師的項目。CFDA/Vogue基金、GenArt的時尚企劃,甚至是每年一度帕森斯設計學院和紐約時裝學院(FIT)合辦的Fusion Challenge也能爲年輕設計師們獲得衆多目光。
薛霁菲在2015年的Fusion Challenge中進入了決賽,並參與了決賽的T台秀。她將形容自己的設計風格爲“複古、質感和匠心”,她對工匠派時尚設計師Geoffrey B. Small和Paul Harnden十分喜愛,同時也從如陳翔 (Ziggy Chen)、王汁 (Uma Wang) 和李陽 (Yang Li)等中國獨立設計師前輩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她表示:在入選了決賽之後,帕森斯設計學院的社交網絡就會發布其設計作品的照片在社交網絡上。之後,很多造型師就能找到她,用她的衣服進行一些特輯拍攝。
曾在GenArt做過十年時尚總監的Mary Gehlhar告訴BoF:“像CFDA/Vogue基金和LVMH Prize年輕設計師大獎這樣的項目對于設計師們很有幫助。我認識的很多參加過CFDA/Vogue基金的設計師都說,僅是寫出優秀的商業計劃和能與有經驗的業內人士交流這樣的過程對他們的品牌都是相當珍貴的。我很高興有時尚品牌、院校和生産商,甚至是幫助中小型企業發展的機構舉辦更多的項目來幫助時尚設計師們。”
當經過學習和磨練,年輕的設計師們需要走上時裝周的舞台。而看似風光無限的時裝周有80%實則是生意場的運作。設計師們需要引人注目和特殊的時裝秀來鼓勵買手們下訂單,同時提前半年鎖定消費者們的腰包。知名的精品店由于擁有龐大和品位廣泛的客戶群,在代理設計師的産品時,某種程度上也幫助了設計師獲得更多曝光率。在紐約的時尚零售界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時尚設計師優秀與否,得要看他的作品在零售正價下能賣出多少件。”
在社交網絡和電商的雙重衝擊下,實體零售業已經變得更加艱難,向消費者推銷不打折或是零售正價的商品更是難上加難。這促使一些年輕的設計師甚至會親自光臨經銷商的門店,並親自和銷售人員溝通,告知他們自己在設計該系列和某一産品時候的經曆和過程,以便銷售人員更好地向顧客推銷自己的産品。同時,紐約的多元化環境同時使得各種各樣的精品買手店得以生存,並發展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觀點,因此中國年輕設計師也很容易在這裏找到適合自己定位的零售合作夥伴。
位于紐約布魯克林的Idol男裝精品買手店就是由在北京長大的杜未與他的朋友Alex Kasavin、以及StyleZeitgeist雜志網站Sz-mag.com的創始人之一Daniel Franco在2014年創辦的。這間販售村上太一(Taichi Murakami)、m.a+等小衆設計師的買手店注重不同文化和表達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審美觀點和設計方向。杜未表示他正在關注紐約興起的年輕中國設計師,他說道:“由于社交網絡和時裝專欄及特輯的報道,時尚已經變得更加全球化,每個人對時尚的表達方式和品位也變得更加有趣和多樣化。中國設計師和時尚專業人士也正在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結合其它的文化觀點並加以诠釋,這點讓我感到很不可思議。
就在不久前,紐約另一間買手店——由韓裔設計師Carol Lim和華裔設計師Humberto Leon創立的Opening Ceremony還以中國農曆新年爲主題,並邀請老牌華裔設計師Anna Sui、譚燕玉(Vivienne Tam)與新一代中國設計師陳安琪(Angel Chen)、李東興(Ximon Lee)等共聚一堂,在紐約齊齊販售他們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