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14日電題:外資企業批量涌入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
本土品牌需自強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楊毅沉
今年上半年,中國的汽車產銷再創新高,但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季度卻出現“十連降”。其實,相比於整車,本土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更為滯後。近一週來,多家外資企業在上海公佈的零部件產業投資計劃,就清晰地說明瞭這一點。
“去年博世在華合併銷售額達到412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汽車技術業務的增速近兩倍於行業平均增速。”德國工業設備製造商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玉東告訴記者,近幾年博世在中國的年平均投資額約30億元。
隨著投資規模加大,博世中國還在蘇州等地試點“學徒”制項目,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人才,以持續加強對本土市場的開拓能力。
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董事會主席海裏希·赫辛根7月初剛剛參加了位於上海浦東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開業儀式。該基地主要生產汽車轉向和減震系統,投資額約1億歐元。
赫辛根介紹,除了上海基地,蒂森克虜伯位於常州的一家零部件新工廠也將於今年年底前投入生產運營。近3年來,蒂森克虜伯在華投資額超過4億歐元(合人民幣約33億元)。目前該公司在中國擁有十個零部件生產基地,其中七個生產汽車零部件。
除了德係公司,日係企業也選擇在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市場進一步發力。
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中國區負責人堀田學近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神戶制鋼將追加對汽車用材料的投資。
堀田學表示,神戶制鋼投資的信心,來自於中國政府加強環境保護的舉措。為減少排放,近年來汽車的“輕量化”成為趨勢。在汽車用輕型材料方面,神戶制鋼在華佈局了很多項目,主要包括與鞍鋼合資的冷軋汽車高強鋼板公司、在天津設立的神鋼汽車鋁部件公司,兩家工廠總投資額約29億元,均預計於2016年投產。
“神鋼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非常看好。2013年,中國的汽車產量約2200萬輛。綜合各方預測,我們認為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000萬輛。”堀田學說。
外資企業加大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投資力度,對本土企業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相關統計顯示,從數量上看,本土零部件企業佔七成以上。但從營業額看,本土企業只佔到三成左右。並且,外資品牌在汽車電子、底盤部件等附加值較高的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而本土企業的相對優勢體現在輪胎、玻璃等傳統零部件上,這導致了大部分的利潤集中在外資品牌手上。
由於中國對投資汽車零部件產業不設股比限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選擇獨資建廠或收購合資企業股份,這也增強了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
“外資對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的競爭策略是,你無我有時爭取最優供貨條件,一旦本土零部件產品具備供貨能力,馬上降價打壓,這是當下本土零部件艱難前行的重要因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豔華說。
汽車行業專家賈新光說,除了加強自主研發、提升產品品質外,培養龍頭企業、實現資源整合對本土汽車零部件產業來說也是刻不容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