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不兜底不背書”推動中國債市改革

新华社

text

不足一月的時間裏,中國債券市場接連發生兩起違約案例,市場的敏感神經被一再觸動。

中國證監會上周確認私募債“13中森債未能及時支付利息。這意味著中國債券市場近年來“零違約神話在3月上旬被公募債“11超日債打破後,風險進一步增加。

金融和債務問題被廣泛認為是中國經濟值得關注的風險之一。進入2014年,信用違約事件頻出,公募、私募債券市場以及銀行貸款接連出現違約案例。中國上市銀行近期披露的財報也顯示,不良貸款餘額攀升,鋼鐵、水泥、航運等產能過剩行業成為不良貸款爆發重災區。

債市和信貸風險的接連釋放,加重了人們對整個金融系統風險的擔憂。

需要看到的是,金融市場出現局部違約,只要不是普遍性、連鎖性的違約都屬於正常現象。

中國債券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債市餘額已接近30萬億元,但信用事件基本上都 以不同途徑加以化解,政府隱性信用背書、剛性兌付成為債券市場潛規則,這在成熟的歐美債券市場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政府正允許市場力量在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企業債券違約的容忍度在提高。即便債券市場沒有違約現象,也不意味著經濟活動中的風險被化解、分散和轉移,讓債券市場規律發揮作用,以市場化方式解決,有利於債券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

細數上述違約企業會發現,超日是一家光伏企業,屬產能過剩行業,徐州中森是一家中小企業。當前隨著經濟放緩和國家主動調結構,促轉型,產能過剩行業和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挑戰,違約在某種意義上是信用風險的局部、可控釋放,而政府不予干預的態度與金融改革的市場化取向是一致的。

就中森債違約,證監會表示,經了解,發行人經營正常,未正常兌付利息的主要原因是其流動性管理存在問題。流動性問題意味著發行人在這個節點上拿不出資金支付利息,並不是完全沒有能力支付,而且,增信機構也表示可以代付,這表明中森債違約對整個債券市場影響有限。

金融改革中會出現風險的有序暴露。在債券市場,今後還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違約現象,特別在壓力比較大的行業,信用事件在未來一段時間會更多而不是減少。

投資者必須拋棄政府兜底的思維。正視違約是中國債券市場正常化的一步,是對投資者的一次風險教育。中國過去鮮有債務違約,風險對衝市場發展滯後,而這是一個健康市場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一課遲早要補上。

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已經確定了上下限思維,只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範圍內,就會堅定的推進改革。要全面深化改革,也要抓牽牛鼻子的改革,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液,牽一髮而動全局,也是中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個成熟的債券市場,政府的職責不是利用自身的週轉資金為債券兜底償付,而是做到充分的投資者教育和風險揭示,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推動健全信用債違約救濟的司法審理機制。

最重要的是,監管部門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如果個案處理不當,有可能傳導到整個金融系統,一旦形成系統性風險,後果難以預計。

當前要加強監測,警惕出現債務違約後,持有債券的金融機構如果得不到償付,是否會因此產生新的問題,引發連鎖反應。監管機構必須保持警惕,一旦個案的風險有可能向全局蔓延,要及時處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