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功能退化現狀“喚醒”伐木者

text

新華社哈爾濱4月1日電(記者辛林霞、王松、王君寶)當數以萬計中國東北林區伐木者放下斧頭、油鋸時,正是有著中國林業精神符號的馬永順誕辰一百週年。這位在伐木號子聲中砍下數萬棵大樹的林業工人,彌留之際仍在哼著自編的植樹小調,這一絕唱如今正在大小興安嶺成為現實。

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大小興安嶺數萬名林業工人從此由砍樹人變為種樹人、護林人。

走進小興安嶺的叢林中,馬永順的墓地被他親手栽種的大樹所環繞。這位上世紀50年代的伐樹勞模,意識到“山上空了,沒有樹了,不趕快栽不行了”後,決定在有生之年栽樹為山林還賬,帶領家人補上了自己所伐的36000棵樹。

從伐樹勞模到造林英雄,馬永順的名字被用以命名學校、林場以示紀念。但自然災害頻發,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的現狀,讓越來越多的人從涸澤而漁式的採伐中醒來。

劉岩的父輩在林場工作,24歲的他是個典型的“林二代”,去年大學畢業後返回伊春衝鋒經營所帶著家人辦養鹿場,目前在淘寶網開辦了店舖。

“大小興安嶺已經採伐很多年,山上的樹沒有以前多了,我不想從事與木頭有關的工作。現在人生活水準高了,注重養生,我覺得鹿產品應該很有市場。”有了自主創業的想法,畢業前他在北京一家鹿養殖企業實習,還到內蒙古等地考察市場。雖然他的淘寶小店目前成交單子還不多,但他對市場充滿信心。

“停伐了,最高興的是我。”在26歲的張東亮看來,蜂蜜是森林賜予人類最珍貴的禮物。自從10年前跟隨父親到小興安嶺養蜂,他就沒再打算離開。停伐有望扭轉因生態和氣候變化造成蜂蜜產量下降的局面。

從“吃木頭”到從生態改善中獲益,越來越多的林區人意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提到近年來全國各地頻發的霧霾天氣,一些林業工人希望通過生態補償或碳匯交易的方式,來體現林區百姓保護森林的生態價值。

記者走訪大小興安嶺近20個林業局發現,停伐在很多人意料之中,但徹底“踩剎車”後對未來生計的擔心,依然令他們迷茫和不安:如果不砍樹,還能幹什么?

讓大興安嶺地區大烏蘇林場場長肖德軍擔心的除了收入來源,還有一系列民生問題。“我們林場低保戶佔了1/3,職工燒不起煤,用木頭燒炕,以後冬天取暖都沒著落了。林場職工用於繁育黑木耳的菌包廠,也面臨沒有原材料的問題。”

“此前木材採伐量調減也是我們主動爭取的,無論從國家還是大興安嶺自身角度,都應該這麼做。”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專員單增慶說,他們提出“把資源管起來,讓群眾富起來”,儘快將大興安嶺建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他說,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考慮如何使職工收入增加,讓職工收入改善,轉型是他們今年的核心任務,在探索的過程中,大家心裏都不托底,更要不懈努力。

在近日舉行的停伐試點啟動會上,中國林業部門官員表示中央財政將增加安排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財政資金,從2014年到2020年,每年將增加補助23.5億元,主要用於試點期間保障林區幹部職工的基本生活和社會正常運轉。

記者在大小興安嶺採訪中,不少基層官員表示,停伐後部分沒有活幹的職工將轉崗至營林管護,林下經濟和生態旅遊業也將成為未來承接富餘勞動力的渠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