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香港淪為"二線城市"了嗎?

海外網

text

【亞太日報訊】海外網22日發表評論員文章《香港淪為“二線城市”了嗎?》,指出2015年香港旅遊業遭遇寒冬,同比入境遊客減少70萬,尤其是內地遊客減少了80萬,對香港旅遊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因此,有輿論認為,香港開始喪失其作為全球性金融和商業中心的優勢,正淪為“二線城市”。文章指出如果破壞甚至摧毀香港的法治精神,那麼香港經濟也就失去了核心支撐。

以下為文章全文:

2016年的香港經濟在不安中開啟,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旅遊業和地產業都出現了令人擔憂的下滑。2015年香港旅遊業遭遇寒冬,同比入境遊客減少70萬,尤其是大陸遊客減少了80萬,對香港旅遊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另外,地產業在2015年下半年也開始了調整,在最近的住宅用地拍賣中,成交價甚至比大陸的南京還要低很多。因此,有輿論認為,香港開始喪失其作為全球性金融和商業中心的優勢,正淪為“二線城市”。

當核心經濟支柱開始熄火,香港經濟如何自我拯救?是時候重新思考陸港兩地經濟關係了,唯有如此,才能以香港自己的方式解決當下的棘手問題。

自2003年開通“自由行”以來,大陸遊客就成為香港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最近幾年陸港關係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比如將大陸遊客視為“蝗蟲”等,排斥與仇視大陸遊客的聲音不斷出現,這些情緒與態度也自然反饋到大陸社會之中。加上最近幾年大陸遊客出境游的選擇在增加,香港所具有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下降,過境香港卻未必在香港住宿。在香港“占中”之後,陸港兩地社會的輿論在發生質變,到2015年體現出來的就是中國出境旅遊的人數在持續增加,但是到香港的內地遊客卻大幅度減少,如果陸港關係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調整和改善,想必這一趨勢還會繼續。

筆者曾聽聞一位已經算中產的中年男子說,就應該把那些抗議的都抓起來,永遠是錯不了的。筆者很震驚於這樣簡單而粗暴的態度,但是卻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與立場。隨著陸港關係的密切,雙方都需要更加冷靜地面對自己,面對彼此。

近二十年來,香港經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體經濟轉移到大陸,依靠製造業實現工業化的香港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很多人認為,香港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是目前香港經濟困境的根結,香港還需要回歸到製造業。這種觀念似乎有點“恨鐵不成鋼”,但是,金融業、旅遊業並非依附性的經濟,毋寧說是一種高級的工業經濟狀態,是高智能的經濟。也是香港經濟借助大陸經濟腹地實現經濟升級的支點。無論金融業還是旅遊業都需要在法治的環境下發展起來,這也體現了香港的核心競爭優勢。最近發生的旺角暴亂,以及一些極端分子的言行都潛藏這一種威脅:如果破壞甚至摧毀香港的法治精神,那麼香港經濟也就失去了核心支撐。

法治與自由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如果香港人對過去一百多年來所形成的法治的信仰發生了動搖,那將是香港的悲劇。無論香港特區政府還是香港社會都需要避免社會走向民粹化與暴力化。旺角暴亂中出現的暴力行為以及隨後一些年輕人比較極端的表達也令人不安。香港社會積累起來的戾氣正在成為社會平衡發展的威脅。

香港存量資產超過8萬億美元,而GDP則只有2700億美元,從中可以看到香港的潛力以及活力,存量財富增加了香港的騰挪空間,但是活力缺乏則限制了年輕人發展的空間。地產-金融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吸納了巨量的資產,但是卻無法實現財富的公平分配,進而言之,經濟體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經濟增長的成果沒有被公平地分享,所謂的溢出效應並沒有發生,因為經濟體系的末端神經出現了嚴重的阻礙。而地產價格的普遍上漲帶來了房價與租金的上漲,對香港的商業、旅遊都是不小的打擊,事實上變成了對普羅大眾的財富剝奪。由此,普通的香港人自然有種被剝奪感,而不斷湧入的大陸遊客就變成了不斷積累的社會怨氣的發洩對象。

因經濟結構的畸變最終傳導社會層面,地產霸權的說本身就印證了這一點。未來香港還是要發展共享經濟,紓解當下累積起來的怨氣與戾氣。香港的繁榮與穩定有利於大陸,也是中國經濟整體升級與提升的關鍵支點。在日漸緊密的大中華經濟圈中,香港需要重新定位,在經濟分工中尋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創意產業、旅遊業、醫療業、金融業等都是香港大有可為的產業。陸港同時面臨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既有的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對香港來說,唯有重新對接內地經濟腹地,才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