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Startups創始人: 500強將被創業者顛覆

獵雲網

text

文 |500 Startups的创始人Dave McClure

多年來,媒體界一直在哀嚎,“下一次科技泡沫要來了!”,然而,至今泡沫也沒有產生。與此同時,風投支持的創企們不斷在融資,創新,衝擊現有市場。儘管近期獨角獸頻頻出現流血融資,有人借此力證媒體的話是正確的,但其實這種想法錯誤至極。創企估值確實在下降,但科技企業家和投資人並沒有就此消沉。與此相反,風投正在積極籌備,靜待下一次瘋狂發展。

是的,下一次泡沫不會發生在創新與資金源源不斷的科技行業,相反,真正要如坐針氈的,是那些市盈率與估值俱高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已經被創企所衝擊,後者對商業模式的改進可以可以用量級來形容。越來越多財富500強的CEO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也逐漸承認自身在面臨行業顛覆時的脆弱力量。未來,我們或將看到上市公司收購那些讓其漫漫長夜輾轉難眠的獨角獸。

所有媒體人都熱衷於寫有關下一次“科技泡沫”的故事。

是的,他們都認為自己已經看過這樣一部電影了——準確說,是兩次,一次在2000年,一次在2008年。他們認為,接下來的劇本應該是這樣這樣的;演員應該是XXX。過山車式的起起伏伏,高潮迭起,這樣的故事誰不喜歡?只是讓大家失望的是,這一次的劇情扭轉不會如他們所預期的一樣。真正的轉折將出現在公共市場,而不是私有市場。我說的不是科技類IPO,而是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的非科技行業的“恐龍”們。他們就快被獨角獸威脅到了。

真正的故事轉折不是科技創始人和投資人在估值過高的獨角獸身上損失大半身家(當然,這種情況也會有),而是一批摸爬滾打數十年的資深財富500強CEO,被科技創企和風投所打敗,這些創企和風投的年紀只有他們的一半,卻遠比他們貪婪。

真正的故事轉折在於,華爾街的金融被矽谷科技公司(以及紐約、洛杉磯科技公司)所顛覆;真正的故事轉折在於標準普爾500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平均市盈率應當在5-10倍,而不是15-25倍;真正的故事轉折在於,大型石油天然氣公司和汽車公司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市值不僅僅是被高估了,在10-20年後,當電能和自動駕駛汽車成為馬路常態時,他們的市值會迅速跌至零蛋;真正的故事轉折還在於,數千家上市公司會在未來10年內幾十億幾十億地大出血,就像曼哈頓的摩天大樓一般,慢慢傾頹——哦,不過沒那麼慢。

聯合利華花10億美元買下Dollar Shave Club是出於此;沃爾瑪30億美元買下Jet.com是出於此;通用耗資10億美元買下Cruise是出於此,對Lyft投資5億美元甚至考慮收購後者更是出於此。這些動作自然都是有風險的,卻也比整天什麼都不幹,指望能坐穩CEO的寶座,股票嗖嗖上漲來得強。以公司5%-10%的市值買下有可能顛覆自己的獨角獸,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股票對沖,這可能是化解創企危機,繼續生存的最簡單的方式。這就是“獨角獸對沖法”。

關注科技行業的都知道,獨角獸和行業顛覆早已不是新聞。你可能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就第一次看到有關行業顛覆的預測,在2000-2001年的網路泡沫破裂時,你或許還對此產生過懷疑。不過,穀歌、亞馬遜這些互聯網巨頭都是在90年代誕生的。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你的懷疑又加深了一些,然而,Facebook、Twitter、Youtube、LinkedIn等公司在2000年代中期就已誕生。

為了保持行業領先的地位,巨頭上市公司們都在投資或收購其他科技創企和獨角獸。微軟購入了LinkedIn和Skype;穀歌買下了Youtube和安卓;Facebook成了WhatsApp和Instagram的老闆。事實上,在過去的5年間,估值最高的5家上市公司都是科技公司。至此,你覺得估值過高的是誰呢?普通的獨角獸?還是科技IPO?還是十來年都沒有進行創新的一般非科技上市公司?

即使不是有心留意的人,自從5年前Marc Andreessen寫了《軟體蠶食世界》一文,電影《社交網路》在千禧一代之間引起轟動後,聰明人都意識到,下一次行業革命不會是通過電視播送的……它將是不受限的、不插電的,能在iOS或安卓或Miui手機上運行的,能在Facebook、Snapchat、Instagram,甚至Oculus、Hololens、Magic Leap、Minecraft等多用戶沉浸式VR/AR平臺上分享的。或許新鮮玩意兒不再僅僅是矽谷的獨有產品,首爾、上海都將脫穎而出,並通過無人機或自動駕駛汽車,甚至超級高鐵運送到世界各地。創新不再來自NASA或底特律,而是

特斯拉

和SpaceX,斯坦福或伯克利,500 Startups和Y Combinator;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或曼谷或班加羅爾的某個車庫,在墨西哥城或伊斯坦布爾或拉各斯(尼日利亞城市)的創企加速器裏,未來在萌生。

現在我們知道了,科技泡沫確實會產生。但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也在泡沫中誕生。2008年,在雷曼兄弟破產後,我找到了第一份風投工作,在Founders Fund服務於PayPal的一幫人,負責FF Angel專案和Facebook fbFund孵化器。在2008年秋天到2010年春天之間,我投資了3家獨角獸公司:Twilio、Credit Karma和Lyft(當時叫做Zimride)。當時,這三家公司的估值都還在500萬美元以下,七年後,他們的估值都漲到了30億美元以上。

當然,我投資的公司不止這3家,我必須把賭注下到40多家公司身上,才有幸發掘到了這些佼佼者。我的大多數投資都失敗了,其中一些以500萬到2500萬美元的價格退出了市場,少數如SendGrid、TaskRabbit和Life360現在的估值超過了1億美元(我們稱之為半獨角獸)。還有這麼一家公司——Wildfire Interactive,被穀歌以3.5億美元的價格所收購。而我投資最成功案例——那3家獨角獸,就是我每天掛在嘴邊嘚瑟的資本。我的成功是基於智慧還是運氣,這一點還有待討論,但無論如何,對那三家公司的投資使我們當年投資的300萬美元翻至了3億美元。作為一個身處泡沫之中的風投行業菜鳥,這點成績還是說得過去的吧?

事實證明,大多數獨角獸和許多科技IPO的估值往往偏高,但也存在被低估的情況。還記得Facebook剛上市時被估值1000億美元嗎?之後3個月如高空墜石一般降至500億美元,其後4年又像火箭一般升至股價穀底的7倍之多。誰能料到這樣的戲劇轉折呢?

以IPO價格買下Facebook你會很高興,但如果在其估值僅有50億到500億美元之間的時候,從私有市場買下它你會更高興。這一點,DST Global的創始人Yuri Milner最清楚不過了,他可是毋庸置疑的獨角獸投資教父。2009年,Milner在Facebook估值100億美元之時對其投資了2億美元,當時人人都以為他瘋了。事實證明,他確實挺瘋——像一只老奸巨猾的狐狸——現在,Facebook的估值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讓Milner如此出名的,還有他對AirBnb、Twitter、Spotify、Snapchat以及WhatsApp的投資。大多數俄羅斯人都會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Yuri Gagarin視為偶像,但我最崇敬的那個Yuri,他姓Milner!

是的,科技有時候會過了火,哪怕是獨角獸,最終能變成Facebook的也實屬罕見。但是,在幾年前,Uber或AirBnb的估值還只有50億美元左右時投資這兩家公司的人,一定還是會為自己做這樣明智的決定而興奮不已。當然了,還是會有很多獨角獸在獲得流水般的資金後轟然倒下,另有許多獨角獸的“角”會被割下,送到膠水廠處理。但是,也有獨角獸的估值沒有虛高,也沒有融資過度——這樣的獨角獸是真正的偉大企業,他們如野火之勢的發展速度,讓與之競爭的非科技上市公司的CEO們再也無法坐穩了。在這些獨角獸中,或許就存在下一個Uber、AirBnb或是Twilio。

這就是為什麼私募股權和共同基金都爭先恐後想要儘早投資科技創企,而不是等到他們上市甚至更晚階段,那時他們的市值恐怕早已超過數十億美元。這些投資公司不願意錯過科技公司IPO前創造的價值,甚至不願意錯過他們成為獨角獸之前創造的價值。隨著大型投資人對這一點看得越來越清——私募股權、共同基金、企業以及主權財富基金——都開始使用各種手段,搶著投資A、B、C等早期融資輪。或者,如果他們能拿到股權的話,會在D、E、F等後期融資輪中直接對獨角獸公司進行投資。私有市場的獨角獸就是新的IPO。無論估值合不合理,這些科技創企對早期資金的需求都是巨大的,且還在不斷攀升。

最後,我們應當認識到,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矽谷或美國。這也是中國正在對本土獨角獸以及矽谷獨角獸加大投資的原因;這也是Tiger、軟銀、紅杉資本都在投資印度、東南亞和其他新興市場的原因;這還是沙烏地阿拉伯想要讓阿美石油以2萬億美元的估值上市,並儘快將石油與天然氣的資金轉化為創新與科技投資的原因。不僅如此,沙烏地阿拉伯的公共投資基金對Uber投資35億美元,大抵也是為此。你好啊,全球的風險投資。

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在自家庭院裏複製矽谷生態系統,不是加州生態系統,也不是北京生態系統。目前,全球有30多億智能手機用戶,其中許多用戶使用英語,但更多的講普通話、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印地語或馬來語。未來,會有更多的獨角獸崛起於美國和中國,但來自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巴西或印尼的也不會是少數。這就是500 Startups在全球50多個市場進行投資的原因。我們或許趕了個早集,但至少我們可以保證沒有來遲。

總結:未來會有更多風投及獨角獸出現,我們可以預見,創企和創新領域的投資會越來越多,行業顛覆也將不斷出現。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的CEO們會拿出一部分市值來買入1-2家獨角獸。(獵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