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人民幣匯率短期下行不會引發“貨幣戰”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受中國央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等因素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兩天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普遍關注。不少國際金融人士表示,國際市場對此不應過度反應。美國FTN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克裏斯托弗·洛認為,人民幣匯率適當修正估值無可指責。

然而,國際上也有人煞有介事地說,人民幣對外貶值有“點燃貨幣戰新戰火的風險”。

此種鼓噪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它完全無視市場來龍去脈,脫離中國經濟基本面。自2010年以來,在全球其他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背景下,人民幣對美元反而升值了10%。

一般而言,所謂“貨幣戰”是指,為應對危機,多國競相貶值本幣匯率,以便保護外匯儲備或促進出口。“宣戰”方需先做兩件事:一是放任本國貨幣長期對外貶值;二是開啟流動性閘門,推動廉價商品出口。而這顯然不是正致力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前行的中國政府希望做的。

人們應當看到,市場上並不存在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客觀基礎。

數據顯示,受美元匯率攀升以及日元、歐元、韓元等普遍大跌影響,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已升值了2.95%。本輪人民幣匯率下跌充其量是一種“補跌”,反映了報價制度完善之後,人民幣中間價更趨近市場,讓“無形之手”更多發揮效用。

此外,當前中國經濟仍保持7%的較高增速,經常項目長期保持順差,外匯儲備充裕,財政狀況良好,金融體系穩健,人民幣國際化加速,這些都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正是有了上述基礎,人民幣中間價下跌才沒有引起周邊國家恐慌。據報道,日本、韓國、印尼等國貨幣當局官員均已公開表示,不認為人民幣匯率適度下跌會引發“貨幣戰”。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自去年中期以來,人民幣相對於中國貿易夥伴的貨幣升值了18%以上,人民幣匯率這點下行還遠到不了使該地區國家擔憂本國貿易競爭優勢受損的程度。

事實上,權威機構和經濟學家不但不擔憂人民幣貶值,反而看好中國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日對中國的改革措施予以肯定,認為中方應該讓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發揮更大作用。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指出,外界不該批評中國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做法。他認為,當前阻止人民幣匯率下跌,才與市場化要求背道而馳。

除了不具備參與“貨幣戰”的客觀基礎,中國貨幣當局主觀上也沒有動機放任人民幣匯率持續大跌,因為這與中國改革方向、國家利益和信譽背道而馳。

近年來,中國著力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鼓勵創業與創新,其重要目標之一在於逐步擺脫過度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內生增長動力。

如今,中國眾多產業正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正發生質變:高品質、高技術正替代低價格、低成本,成為中國製造新的競爭優勢。在此背景下,中國當然不會通過推動本幣大跌回歸舊模式,犧牲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如今,某些國家有人把炒作人民幣匯率當成拉取選票的噱頭、嘩眾取寵的話題或市場投機的策略,試圖從污名化、政治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當中漁利。世人對他們的種種“心理戰”做法倒應該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