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21世紀彬龍會議:希望之路 危險之旅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特約評論員儲殷

近日來,緬甸全國和平大會引起普遍關注。國際社會樂見緬甸走上民族和解、和平發展的道路,但坦率來說,這條路雖然充滿期望,但也同樣充滿了不確定的危險。

2016年8月31日,昂山素季及其他緬甸政府領導人與前來參加21世紀彬龍會議的代表合影

從地理上來看,緬甸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南部炎熱的濕地、中部幹爽的高地以及北部叢林疊嶂的山區。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很少真正成為一個整體。大多數時候,居住於不同區域的族群都是處於血腥的戰爭之中。好戰的緬族中央王朝從來沒有征服過更加彪悍的北方山民,這種情況甚至在英國殖民時期也沒有得到解決。

8月31日,在緬甸內比都,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在“21世紀彬龍會議”上致辭。新華社發(吳昂攝)

儘管緬甸擁有一個人口數量處於明顯優勢的主體民族——緬族,但緬甸從未真正完成過民族國家的建構。少數民族不管是在文化心理、宗教習俗還是在具體的實踐治理中,都始終保持著很大的獨立性。且不說大小林立的各路“民地武”,就是在文化上,北方的少數民族也始終與緬族構成基督教——佛教的對峙。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緬甸與其他亞洲國家有很大不同,不是因為衰落而成為列強的殖民地,而是在最強盛的時刻,被英國人所征服。緬族人一舉由泰國的征服者,變成了英國印度殖民地的一省,淪落為殖民地的殖民地。也正因為此,緬族人的抗爭才極其激烈,以至於英國人最後無法採用殖民地本地精英作為代理人的慣常殖民模式,而採取了以北部山地民族充實員警部隊,對中南部緬族人高壓鎮壓的作法。這種作法帶來了兩個惡劣的後遺症,一個是緬族人對充當殖民者爪牙的山地民族的怒火,一個是形成了富有軍事技巧的山地民族武裝。

緬甸人民曾奮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

今天的“民地武”,基本上起源於當年緬甸英國殖民軍中的少數民族軍團。比如克欽軍就脫胎於英國人創設的山地特種部隊。這兩個後遺症造成了這樣一種悲慘的局面,那就是一方面,代表大緬族民族主義的緬甸軍方發自內心地仇恨少數民族,但是另一方面,戰鬥力羸弱的緬甸政府軍又無法戰勝訓練有素的少數民族武裝。

緬甸政府軍始終無法戰勝訓練有素的少數民族武裝

昂山素季當然希望能夠完成父親昂山將軍和平統一緬甸的遺志,久經戰亂的緬甸也的確人心思定,但是真正要實現民族和解,恐怕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要走。 這裏面最主要的現實原因,倒未必是歷史仇怨,而更可能是複雜的利益糾葛。一方面,選舉上臺的民盟與長期只手遮天的緬甸軍方,始終存在著複雜的利益博弈。雖然昂山素季已經成長為一個老辣的政治家,已經不會激進地去挑戰軍方,而且軍方也表現出了對於昂山素季的尊重,但是民盟要想真正地落實執政思路,推動緬甸的民主化、現代化,卻不可能不去動軍方的蛋糕。大量軍方的退役將領,牢牢把持著緬甸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崗位,民盟要想推進機構改革,就不可能不與這些勢力發生衝突。而一旦發生衝突,軍方最可能採取的抗議策略,恐怕還是借著敲打少數民族武裝來給政府施加壓力的老套路。

8月31日,在緬甸內比都,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在“21世紀彬龍會議”上致辭。新華社發(吳昂攝)

另一方面,“民地武”內部也同樣是山頭林立、各懷心思。老的“民地武”將領,武裝鬥爭了一輩子,見多了腥風血雨,的確有卸甲歸田、安享富貴的心思,但年輕人未必甘心放棄手裏的地盤和武裝。“民地武”控制的地盤裏自然資源豐富,商業貿易興盛,恐怕誰也不會輕易把聚寶盆拱手相讓。

坦率來說,昂山素季的道路是正確的也的確充滿了希望,但是從希望到現實,往往還要跨過危險的深淵。

作者簡介:

作者儲殷,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海外利益保護、國際關係研究。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和國際問題專家,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