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青岛一所中学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结果遭到家长反对和投诉,此事引发社会关注。10月16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此事作了回应。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科技老师都可以做班主任。每一名教师都有教师资格证,都是符合教师要求的,他们只是教的科目不同。
家长反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一是出于对班主任职责的误解,二是出于对体育老师的偏见。而不论是误解还是偏见,都源于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应试倾向。而要让家长正确理解班主任职责,平等对待所有学科教师,除了在升学评价中纳入相关科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教,倡导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恢复基础教育的健康育人生态。
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并非新鲜事,不少学校里都有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由于班主任的职责,主要是负责班集体管理、建设,组织班集体活动,因此,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还有其优势。但一些家长却认为,体育老师不如语数外科目老师那样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这其实是把班主任的职责定位为“盯”学生的学科成绩、考试分数。
从中也可见体育老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体育课不但经常“被生病”,被其他学科教学挤占,而且,体育、美育等学科,就被定位为“副科”,体育老师就是“副科老师”。
把体育、美育等学科也纳入中高考,是“提升”这些学科及老师地位的一条思路。当前教育部门也正是这么做的: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提到,要逐年增加体育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这就是把体育提升到语数外一样的“主科”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就不敢再小瞧体育老师,其他学科也不会再挤占体育的时间了。如王登峰所说:“未来起码要保障体育老师的课时,不要经常‘被生病’。希望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再是问题,能成为一个时髦。”
不过,以纳入考试来提升学科地位的思路,从本质上说,还是遵循了升学应试的思路。而健康的基础教育,应该做到“五育并举”,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
摆脱以升学为导向办学,需要强调依法治教。就体育而言,各级政府要保障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并督促学校依法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事实上,学校不开齐体育课、不保障体育课教学时间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就是违法办学,但是,由于这类违法办学是为获得更高升学率,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对此睁只眼闭只眼加以纵容,这是导致体育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
这一升学导向不变,也会影响体育纳入中考、提高分值这一改革的具体实施。体育测试不同于语数外科目考试,语数外科目可把一次统一测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而体育测试则要考察学生平时参加体育课、体育锻炼的表现计算平时分。假如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坚持升学导向,追求中考升学率,那么,在评体育平时分时,就会放水。而离开了具有专业性、公信力的过程评价,体育中考所能起到的促进学生发展体育兴趣、培养体育技能的作用就将打折扣。
概而言之,体育被边缘化,体育老师不被家长待见,是培养考生的功利环境的产物,要重视体育以及其他所有学科教学,需要教育回归到育人,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来,而非追求最终的升学结果。
□熊丙奇(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