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即将开启访非之旅。这是自1991年以来,中国外长连续第31年新年首访前往非洲。对于这一外交传统,王毅曾说,在国际交往史上,该做法堪称独一无二。“中国初心不改,持之以恒。”如今,这份初心因遭遇新冠疫情更显珍贵。去年12月以来,非洲第二波疫情呈蔓延势头,面对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中国外长依然选择延续传统与非洲各国进行面对面沟通。国际关系界认为,此番出访将再次厚植中非情谊,再度明晰后疫情时代中非合作方向。
漂洋过海,体现对中非友谊的珍视
中国与非洲一直同呼吸、共命运。2020年,中非友谊又经受疫情考验得到新的升华。
在中国抗击本土疫情最艰难时刻,50多位非洲领导人向中方表达慰问和支持,多个非洲国家捐款捐物。
当疫情向非洲扩散蔓延,中方向非洲派出医疗专家组,建立医院对口合作,提供抗疫物资。习近平主席同非洲领导人于去年6月举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促进中非携手抗疫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方在会上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
此外,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在疫情肆虐之际动土开工,中方还同非洲12国签署缓债协议,减免15国到期无息贷款。不少中方企业人员通过包机等方式逆行非洲,助力非洲国家复工复产,恢复经济。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指出,疫情之下,中非仍能坚定地站在一起,得益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目标追求,中国对非政策一直保持“真、实、亲、诚”,双方关系基础牢固。
“当前非洲疫情还比较严重,外长31年如一日开启新年首访,体现了对非洲的高度重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副所长黎文涛说,相信这次出访会让非洲国家和民众感受到中国对中非友谊的珍视。
精准着力,放眼后疫情时代发展
毫无疑问,疫情的影响是深远且长久的。受访专家认为,王毅出访除了瞄准目前中非团结抗疫着力点,更放眼后疫情时代两者的合作,此间意义深长。
黎文涛说,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基础,而非洲是基础中的基础。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非洲在中国外交中的战略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
立足当下,黎文涛表示,非洲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一方面要靠自身防控,另一方面还是要靠疫苗。而非洲疫苗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当前中国新冠疫苗已经上市并在国内接种,这为非洲国家带去信心,疫苗合作会是非方十分关心的话题。
“中非之间应该建立全方位的卫生健康合作机制。”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李洪峰指出,受抗疫启示,中非应该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卫生健康共同体。
放眼长远,黎文涛认为,未来中非在新业态领域的合作会不断加强。尤其是数字经济,它可以促进非洲抗疫及产业链、消费链恢复。
“除了数字经济,在5G技术、新能源、智慧城市等领域,非洲国家可以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弯道超车,不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刘鸿武说。
高层对接,做实中非合作论坛
王毅将先后访问五个国家,除了与五国促进双边合作,此访意义之长远还在于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以推动中非未来发展。
对于双边合作,刘鸿武分析称,五个国家在地域上覆盖整个非洲,有内陆国也有岛国,有大国也有小国。坦桑尼亚与中国需要进一步巩固传统友谊,塞舌尔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非洲的重要一环,尼日利亚和刚果(金)都是非洲人口、经济与产业大国,博茨瓦纳是南部非洲重要内陆国。
多边合作机制涉及王毅此访的另一重要背景——2021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收官之年。按计划,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将于今年在塞内加尔举行。
论坛从2000年诞生至今,每三年举办一届。黎文涛表示,2018年峰会制定的合作计划已经到了收尾阶段,绝大多数项目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疫情中断了双方正常的人员和经贸往来。此时,领导人层面的对接无疑会促进各项成果如期落地。”
刘鸿武指出,论坛还需要提升质量做深做细做实,距离下一次峰会还有将近大半年的时间,此次中非双方协商,可能考虑作出调整。
王毅在出访前表示,愿同非方以新一届论坛会议为契机,继续做相互支持的好兄弟、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同甘共苦的好战友,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原题为《前瞻王毅新年首访:特殊时期,中非关系见“情深”见“意长”》)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