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
評論:巴西足球,被埋葬的“桑巴味道”
新華社記者岳東興
李華梁
如果不是德國人無情地“屠殺”到底,幾乎是被“保送”到四強的巴西隊,可能還會不切實際地憧憬“六星”霸業,卻遲遲不敢正視真實的自己——他們早已丟掉了巴西足球的靈魂,失去了“南美桑巴”那獨樹一幟的技術、靈感和創造力。這才是“百年之殤”潰敗的最最痛心之處。
從小組賽的“上上簽”,到淘汰賽的有利對陣,巴西隊沒有碰上一支歐洲頂級球隊便進入四強。而其他三隊,德國經歷了與“高盧雄雞”苦戰的考驗,阿根廷淘汰了“黃金一代”的比利時,荷蘭更是從首戰便橫掃了“無敵艦隊”西班牙。而只有巴西隊,沒有經過一場級別對等的硬仗,便走到了距離大力神盃的倒數第二個臺階,這使得他們被盲目的樂觀和東道主的期盼衝昏了頭腦,也掩蓋了“偽強隊”的真實水準。
於是,在碰到第一支歐洲強隊時,斯科拉裏的球員們忽然發現,他們就像是在雄渾厚重的德國交響樂下,被震得頭腦發脹的聽眾,一個個全身木然,最終被一浪又一浪的衝擊波,打回到“歐洲二流球隊”的原型。不是嗎?他們出場的這11名球員,基本全是在歐洲五大聯賽中效力的“工兵”,只有肌肉和身體,卻沒有靈性和整體,輸球絕對在情理之中。
誠然,如果席爾瓦和內馬爾能夠出戰,巴西隊可能會取得一個更合理的比分,去體面的告別,但戰勝德國的幾率仍然不大。因為史上人才濟濟的“五星巴西”,從不會因為缺少兩名主力,而落得如此下場!這只能說明他們人才已斷層,尤其是創造性的攻擊球員極為缺乏,而為數不多的本土精英在被送到五大聯賽後,又被“歐洲一體化”,大多成為攻守兼備的多面手,卻丟失了巴西球員以往令對手仰望的特點。
如果是4年前的南非,損失了一名中衛和邊鋒的巴西隊,還可以有盧西奧、羅比尼奧、卡卡頂上來;如果是2006年的德國,他們的選擇更多,好中衛還有盧西奧、胡安,邊路還可以有羅比尼奧、卡卡、甚至是可以客串的巴普蒂斯塔、阿德里亞諾;而到了他們奪冠的2002年,巴西的人才多得更不用說,大羅、小羅、裏瓦爾多的“3R”已成了永恒的經典。可到了今天,當內馬爾受傷後,斯科拉裏派上的是在烏克蘭效力的伯納德,而在這樣級別聯賽中踢球的球員,以往是不可能入選堂堂巴西國家隊的。
因此,不禁要問,巴西的本土球員就沒有一個可堪大用?沒有一個能夠與歐洲二流聯賽效力的“海歸”相媲美嗎?而這,正反映了一個鮮明的歷史軌跡。
從2002年一較高下後,冠軍巴西隊一直在吃老本,不斷延長羅納爾多、小羅、阿德等一批老將的生涯,導致在前鋒位置上幾乎沒有新星產生,技戰術打法被動跟隨歐洲,迷失了自我;而亞軍德國隊用了10年時間,不斷進行球員年輕化的“青春風暴”,學習西班牙的技術革新,完成定位,終於在12年後,令人信服地“復仇”。
當一名停賽的中後衛被視為一支球隊的救世主時,那絕不應該是我們熟知的巴西隊。而那個曾經等同於足球二字的“黃衫桑巴”,可見早已死去。等待他們的,只能是重生的陣痛。(完)